Page 9 - 中国教育史
P. 9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中外教育史基础详解
目标:掌握教育史的基本知识。
方法:以阅读为主,记忆为辅,阅读、记忆相结合,具体可分为两个小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通读教材两至三遍,内容无巨细、轻重之分。
全面阅读,包括教材标题、大小子目及具体的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
之间的关系。对一般的教育史的知识均有所了解,初步搭建起知识的框架,将零散的具体知识点变成有序
的知识体系。每天看完规定的内容后,临睡前应将白天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将当
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能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2.第二阶段:在通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纵横联系,建立起对每个历史时期的立体认识。
以汉朝为例:横向联系如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西汉学校教育系统(主要
是关于太学的建立)、西汉的私学发展情况、西汉的察举制度、西汉董仲舒、王充的与思想。这样,汉代
的教育问题基本解决了。但只有横向联系不够,还要进一步进行纵向联系,将使你对教育史的发展了解得
更加深刻。如西汉武帝时期确立的察举制,设置之初,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极大地促进了讲习儒经
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教育的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其弊端日益显露,到东汉末年出现了“举秀
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况,于是增加了复试这一环节,即杨嘉新政;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
动荡不安,士人迁徙流转,使乡举里选的察举制难以实施,同时由于门阀士族的崛起,要求在统治集团内
部重新分配政治权利,九品中正官人法作为一种新的选士制度取代了原有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确立之初,
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东汉以来浮华朋党之风,扭转了选士腐败的局面,但不久士族把持了选士的大权,出
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
政治工具,这是皇权所不容的,所以在创建隋朝的过程中,大批庶族地主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升迁,为其参
与政治、分享权力奠定了基础。同时,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也要收回曾经被士族控制的选士大权。
这些情况都要求改革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创建一种新的选士制度,其核心思路就是由以推荐为主选拔人才
向以考试为主选拔人才转变,科举的胚胎逐渐成熟!科举制自产生之日,到清末 1905 年被废除,在我国
历史上存在了 1300 多年之久,期间都经过了哪些改革,对我国古代的教育、政治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
样通过一条线将相关的知识点全部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面,便于理解和掌握。通过纵向的梳理,你就会对
知识点有一个动态发展、整体全面的把握。其他的知识点亦是如此。当你对知识点都构建成这样纵横相交
的知识网络时,所有教育史的问题就能了然于胸,融会贯通了。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