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2019 Vol 6 No 5
P. 25
Vol.6, No.5, 2019
很多家属对此赞同,说 “尽量不用或少用点药,对孩子好。”
而医务人员早已对产妇的声嘶力竭习以为常,“能够减痛已经很不错了。” “一点都不痛,怎么
向下使劲用力?”
种种情形,与我们在美国所见所闻与行医的理念和做法大相径庭。
美国产房安安静静的。产程中要人工破膜、上催产素了,都会贴心地建议:“先打上硬膜外吧,不
然会更痛。” 有的产程早期“完美”的镇痛,随着产程进展,尤其是接近第二产程时,劲道有点儿不
足了,我们的麻醉科医生一定会去troubleshooting (排忧解难)。
可是在国内,产妇没感觉,不喊叫,怎么来判断产程进展呢?
而麻醉科医生,对原本效果尚可的镇痛渐渐失效,也有些不解。反正产科想让产妇有些痛感,正好
得过且过。
实施第一级计划的中国行合作医院,这些问题太常见了。
为了做到“无痛",从镇痛药物配方、
给药容积、给药方式上改进,结合腰硬联
合分娩镇痛的方法,以及对产妇镇痛不全
的排忧解难, 许多医院一旦按照中国行所指
导的去做,真的无痛了。
一旦做到了常规无痛,不仅产妇舒适
满意了,麻醉科医生的专业性也更令人信
赖、信服与尊重。
还记得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的产妇,打
了无痛后,原本减轻的产痛又逐渐加重。
这是子宫破裂的先兆吗?去剖宫产时才发
现,加药也无法取得麻醉平面,原来是硬
膜外导管移位,镇痛已渐渐失效。 即刻剖宫产演练
只做减痛,怎样来判断硬膜外导管是不是依然有效、依然可靠呢?
衡量镇痛不全率,可能比分娩镇痛率更难、更重要、更有意义。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