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2019 Vol 6 No 5
P. 29

Vol.6,  No.5, 2019


            现代产房里,没有麻醉科医生行不行?这如同手术室里没有麻醉科医生,难以想象。


            7 . 8 . 9 .10 . .… . . 怎么还有这么多?不做事才不会有问题。


            二、多学科团队合作医疗


            2014年,中国行推出了第二级计划:高级产科麻醉123计划。具体内容是:


            1个高危产科麻醉门诊/会诊制度,
            2个产房应急机制 (即刻剖宫产、产后大出血),
            3个安全降低剖宫产临床规范 (瘢痕子宫阴道试产,臀位外倒转,子痫前期阴道产)。


            这是一个将多学科团队医疗落到实处的计划。


            其中的“即刻剖宫产”概念,一经推出,立刻震惊了围产界,人们一开始不相信、质疑,直到眼见
        为实,随后争先恐后地观摩学习。


            多学科团队医疗的初衷,从中国行创始时便可见端倪。每个团队都有麻醉科医生、产科医生、新生
        儿科医生/NICU护士、产科护士。


            但是,各科专业人员在一起,就可以称作团队医疗了吗?


            医护医患,沟通知情


            有的人说,“不知为什么,我们医院的无痛分娩率总上不去。” 病人知道或了解无痛分娩吗?事
        到临头才说,一方面是产痛难忍、思绪难理的产妇,另一方面是毫不知情、不能感同身受的家属们,
        在有限的时间内,的确难以解释说服。如果产前教育时将麻醉科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
        些高危产妇,也可在此时得到会诊咨询,做好充分准备。


            产科、麻醉科的合作从产前就开始了。


            曾看过一个前次剖宫产的孕妇,36周多了,正接受抗凝治疗,想顺产。我们联合会诊后,认为她
        很适合剖宫产后阴道试产。她用着低分子肝素,只是因为单纯的化验指标D-dimer升高,没有DVT的
        证据,完全没必要。马上叫停抗凝治疗。几周后,她在硬膜外镇痛下成功顺产。


            早查房时,见到病房里一个待产妇,前次剖宫产史,前置胎盘,有点阴道出血,入院2天了,准备
        再剖。直到此时,麻醉科医生才知道有这么个病人。真希望能早点知情,有备无患。


            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沟通,常常为后续的顺利诊疗铺下了路,毕竟大家同舟共济。医患之间也是如
        此。


            看似顺利的硬膜外穿刺,置管后抽吸才发现脑脊液阳性。顺势在蛛网膜下腔留置导管,小剂量给
        药,取得可靠无痛。接下来明确标记导管,同行间交代,医护间交流,医患间沟通。病人知情,预期
                                                                                                                 29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