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2019 Vol 6 No 5
P. 33
Vol.6, No.5, 2019
四、我们能做到的,大家都能做到
艰难的启程
“我们的情况不一样! ” 常听到这样的说
词。是啊,文化、传统、习俗、体制体系、所
受到的医学培训、甚至人种,都有差异。但医
学总归是有共性、有规可循的,不然不会跨过
国界与各种族的界限。但如何让其落地生根,
却无规可循。
人员缺乏,医保不报,打包收费,不能收
费,有着体系上的种种制肘、窘境,加上方
方面面对无痛分娩的误解与不解,真的是万 达标现代产房
事开头难!
这注定是一条充满荆棘的探索之旅。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北医的张光波医生便开始了椎管内分娩镇痛的临床试验。国内原本萌芽的
无痛分娩,不久被时代的浪潮席卷而去。
再次拾起,已是三十多年后。无论是患者的需求,还是医者的仁心,都突破不了重重的障碍。剖宫
产率在世界名列前茅。
西方的产科麻醉、围产医学发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该何去何从?
实施有效的椎管内无痛分娩后,成果显而易见,剖宫产减少了,侧切减少了,母婴其他临床结局
改善了。医院无痛分娩的好口碑,也吸引了更多的孕产妇。
循证医学的年代,道理就如此简单。但起步却又如此地艰难。
但我们看到了大家的努力。
以前完全不信无痛或从未听说过无痛的人,也开始了尝试。有的只做“减痛”,有的则给药太多,
不小心将“无痛分娩”做成了麻醉下难产。
也有人开始了临床研究。但从结论分析上,与国际类似研究差距甚远。其实,你都可以从数据中看
到,临床实践上与西方不同,有着迥异的理念和规范。
“无痛分娩”之路依然任重道远。幸运的是,很多中国行合作医院坚持下来了,克服了难以想象的
困难,让麻醉科医生7天24小时入驻了产房。在原建筑构造中,改建出产房手术室,由此使即刻剖宫
产成为可能。多学科团队的配合由此有了雏形,医院从传统产房向着现代产房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第
一步。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