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2019 Vol 6 No 5
P. 34
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走出自己的路
早年,一家医院的麻醉科主任曾说,“中国行这样的床边教学形式,受众面太小了。” 这要看你
怎么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机会。
中国行一个团队,4个专业,下到临床,让各专业学科,以及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医护人员都能
眼见为实,直接受教。每日小结时,科室、院级领导亲自坐镇,然后再自我总结、改进。在3~7天的
教学交流中,你都可以亲眼目睹到一点一滴的改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医院,将中国行计划实施期间的实时教学视频,在相关科室,滚轴式反复
播放,不论你当时在不在场,均可受益。
受益的还不仅是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去年,在一所综合医院实施高级计划,模拟演练时,
院长在百忙中抽空前来,原本只想看看就走,结果被吸引住了,不仅仅是多学科团队合作的理念和形
式,还有触类旁通的知识结构。他当即将全院其他的相关科室,包括继教科、心科、急诊科,都叫来
观摩学习。
特别令人欣慰的是,中国行的教学方式也被广为接受。
在全国会议上,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护理多学科人员,第一次坐在一起共同探讨;
有些省市出现了类似的“无痛分娩之行”;
中国行合作医院吸引了无数的来访者学习,不仅同级别医院间,还有上级医院到下级妇幼保健院取
经的,也有合作医院无偿培训兄弟医院产房团队的。
正如一家合作医院院长说的,“中国行所传授的,适用于各级医院,无需高大上的仪器设备,没有
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只要肯将观念转变,全都可以做到。”
从中国行在国内推广无痛分娩、帮助构建现代产房的这些年,你几乎可以看到美国上个世纪七、八
十年代产房发展变迁史的再现。
有前车之鉴,何其幸运!
所有这一切,激励着我们中国行成员,不忘起步时的初心,不断探索前行。
还记得比尔德 .雷顿所说的有关赠鱼、授渔、建渔之言,“无痛分娩中国行”这十年所做的一切,
正好是对此有力的诠释:何止授人以渔,他们改变了渔业!
在美国SOAP年会及其他的国际医疗交流会上,中国行已然成为可以仿效和推广的典范。
文中有些素材来自其他中国行领队们的经历。感谢李韵平、陶为科、夏云、赵培山、陈凯、张运
宏、王清、曹锡清、李成付、金平、荣琦、裘卫、李刚、周樱、王建生、张均奎等领队们的付出与启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