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5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205

《論語愛》(185)每天五分鐘 2019/12/2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4.3)





                      仁德的君子,貫徹公正無私的人生態度,對人不攙雜私人的好惡、成見,

               以客觀的標準看待人,孔子說只有具備仁德的人,才有真正好惡。


                      一般人的好惡,多半是混雜著個人的私心,無法如實客觀地呈顯公道,攙

               雜私心的好惡,常是我們生活中紛爭的原因!

               《論語》中聖人是如何做到「好人、惡人」


                       子路問成人時,孔子回答說:「若臧武仲之智、孟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

               勇、冉求之藝……」(14.13)孔子試舉當時的一些賢士,將他們的德行綜合勾

               勒出一個典型成人,這些都是一時之選,智識即以臧武仲在齊國能預見獻公之

               必能復國,預知齊侯將敗而不受其封邑的的肯定。孔子卻又說:「臧武仲以防

               求為後於魯,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臧武仲好用其智,導致當時的魯國執
               政大臣季孫對他不滿,於是他出奔於邾。孔子卻認為封邑與否,是 國 君的權

               力,臣子怎可要脅國呢?孔子一方面肯定他的智慧,卻也對他依恃聰明、不知

               謙卑的行為予以指正,就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孔子對管仲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一匡天下」而保住華夏文化,

               不受夷狄侵擾的貢獻給予肯定,讚賞他仁德的表現。而不像子路或子貢,認為
               他協助公子糾爭取王位失敗,應當自殺。

                           孔子不是就此全盤肯定管仲,孔子所讚許的是他「尊王攘夷」,孔子

               說:「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又說:「邦

               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