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6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206
知禮,孰不知禮!」這三章,管仲是一個小器、不知禮、不懂得節儉的人。孔
子就事論事、就人論人,聖人的公正客觀便是如此。
《論語愛》(186)每天五分鐘 2019/12/3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4.4)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
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17.15)
「苟志於仁矣」與「苟患失之」的「苟」,學理上,有點兒 [姑且;暂且
tentatively]的斟酌,生活作息。修仁道上,好好的 [活在當下 for the
moment]更具生命意義。 修道的過程,志於仁,就是要不斷地改正自我的過
失,對於偏失的外在言語、行為,要改過已經很難;不亦就無惡少怨乎。
愛慕虛榮、貪名圖利,是內在過失,無志於仁道,要確實改正,就更不容
易!宋朝范仲淹將俸祿設置義田、學田,把自己有官運的寶地,設置學校,嘉
惠鄉里子弟,使人人都能官運亨通,正是「苟志於仁矣」的典範。
《論語愛》(187)每天五分鐘 2019/12/4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
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
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4.5)ㄨ:「惡乎」。
一位德學兼備的君子,如果捨棄仁德,將無法成就「君子」的名符其實,君
子對於仁愛的實踐:即時是平時短短一頓飯的時間,也不會須臾離開仁道;倉
卒緊急時必謹守著仁德;顛沛流離危險時,更不會離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