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論語愛
P. 208

孔子說:「一位修仁道人,立定了志向,發願學習修齊治平之道,卻對粗惡
               的衣服和飲食,仍感到羞恥難堪,就不足以也無法和他談論仁道!」



                  「士」是讀書求學的人,居古代「士農工商」之首。相當於現代的知識分

               子,內心欣求道德仁義,是有良知的讀書人。「志」是立定志向,有了志向,

               心心念念不忘這個誓願。一旦立定志向在道上,發願學習修齊治平的仁道,就
               永不更改。



                      修道的過程是不斷地改正自我的過失,對於偏失的外在言語、行為,要改

               過已經很難;何況是愛慕虛榮、貪名圖利的內在過失,要確實改正,就更不容

               易了!那對於名利要如何看待呢?應該接受就接受,不應該就不接受。如果只
               講享受,不應該接受卻接受,必定招來災禍;假使應該接受而有餘,盡可施捨

               救助貧困。宋朝范文正公,也就是范仲淹先生,將俸祿設置義田、學田,把自

               己有官運的寶地,設置學校,嘉惠鄉里子弟,使人人都能官運亨通,正是「人

               在公門好修行」的典範。


               《論語愛》(190)每天五分鐘 2019/12/7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以)希(很少)。」(5.23)


                      (1)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

               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14.37)

               (2)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15.14)


                       「怨是用希」與「不怨天,不尤人」和「薄責於人遠怨」,就是說「不尤

               人」和「薄責人」則「怨希」和「遠怨」,怨聲載道,多是其來有自,怪罪於

               人,於是乎,怨聲四起,無地自容。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