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5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1385
1358 苏东水文集
时,我的脑海会浮现出一个年过古稀的慈祥老人的形象,油然而生崇敬之情。
苏老师的第四个形象: 高屋建瓴,厚积薄发。 苏老师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和教
学,以敏锐的思想、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胆识,一直站在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最前沿和制高点,走出
一条坚实而富有成效的治学道路。 如今硕果累累,已出版专著近80部计千余万字。 其中,大家熟
知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发行量已超过300万册,《管理心理学》4次再版,20多次重印,发行量超过
100多万册,《中国管理通鉴》和《东方管理》成为东方管理思想的集大成者和东方管理学派创立的
标志性著作。 特别是苏老师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倡导的东方管理学派,在国内外管理学界独树一帜。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老师就开始探讨《红楼梦》的管理思想,创造性研究古代管理思想的现
代价值,步步深入,锲而不舍,30年磨一剑,如今已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逻辑严密的
理论体系,即将面世的东方管理学派15本经典著系就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成果。 东方管
理学派以中华优秀传统管理文化为核心,不断汲取世界各民族管理文化之精华,是一套开放而不是
封闭的体系,是一套不断发展而不是僵化的思想,是一个立足于中华民族特质和管理实践而不是生
搬硬套外国管理学的理论。 经过几十年的深思熟虑,苏老师把东方管理学的本质概括为“以人为
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把东方管理要素概括为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
圆等十五个字,把东方管理学派的理论体系划分为“三学”(即东方管理学、中国管理学和华商管理
学)、“四治”(即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学)、“八论”(即人本论、人德论、人为论、人道论、人心
论、人谋论、人缘论和人才论)。 这些概括和提炼,凝结了苏老师几十年的智慧,体现了深厚的造诣。
现在,苏老师又致力于东方管理思想的教育与传播工作,设立了东方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通过
“传道授业”实现东方管理学派“经世济民”的理想。 苏老师之所以长期坚持东方管理学的研究,是
因为他很早就认识到管理思想向东方回归的历史趋势。 他多次说过:“最有希望、最有创造性的管
理理论往往产生于经济迅速起飞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以及儒
教文化圈和海外华商的迅速崛起,随着中国加入 WTO 、申奥成功、申博成功,东方管理学理论迎来
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苏老师对东方管理学的近30年坚持不懈的钻研,反映了一位学者敏锐的
洞察力,也体现了一位学者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可贵的治学品德。
苏老师的第五个形象: 治学严谨,精益求精。 从2002年开始,苏老师带领我们撰写《应用经济
学》。 应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级学科,包括了11个二级学科,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开始,
我们对《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都一头雾水,没有任何头绪,甚至怀疑能否写得出来。
苏老师深入地分析了撰写《应用经济学》的意义和独特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
被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 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还
存在着像“产业”这样的中间层次。 过去,我们根据不同的部门建立众多的部门经济学,又使经济学
的学科体系变得支离破碎。 从经济学和管理学关系的角度看,按照传统的学科分工,经济学主要研
究组织外的资源市场配置问题,而不研究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管理学则主要研究组织内资源的计划
(行政)配置问题,而不研究组织以外的企业行为。 然而,就企业的实际情况而言,企业外部的经营
行为和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是交织在一起的,难以被分割开来的。 因此,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
可以而且应当打破经济学和管理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严格界限,深入分析我国国民经济
各个具体环节的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规律、运行机制,特别要涵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所不能顾
及的介于经济总量和经济个量之间的中间层次问题;既要重视对国民经济活动的理论分析和实践
经验的总结,又要重视对人的行为规律的研究,其核心问题就是“人为为人”。 苏老师对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