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7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1387
1360 苏东水文集
罗进:苏老师的“ 为女者之三种境界”
前几天到上海出差,办完事便直奔中山南二路我们心目中最温暖、最有归属感的小屋,看望半
年多未见面的苏老师和师母。 天色几乎全黑了,苏老师全家已用过晚餐,但好客的师母还是同往常
一样,不到10分钟,一道道做工考究、味道鲜美的福建特色佳肴便端上了桌。 外面寒风冽冽,屋内
热气腾腾,想起自己忙了一天还没来得及吃上一顿正餐,也便在师母的盛情邀请下半推半就地坐上
了餐桌。 师母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苏老师也坐过来说话:“工作还忙吧? 你出来孩子谁在管?”“我
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们这些女学生……”
不知多少次,一想到在这温暖小屋以及复旦李立山楼903室发生的一幕幕,我常常会情不自禁
地流下眼泪。 这泪水交织着对苏老师学识和人格的折服与敬重,交织着作为学生对有机会受教于
德高望重的导师的庆幸与感激,交织着作为知识女性能够被像导师这样的社会楷模所理解与关爱
的复杂心情,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个性释放与创作激情……
话又回到师母营造的颇具中国传统氛围的晚餐桌上,我们谈到1996年IFSAM 巴黎会议上王
家瑞师兄、何志毅师兄的精彩演讲和在罗浮宫广场与李大潜教授的邂逅,聊到IFSAM 西班牙会议
时师母和廖泉文师姑在学生公寓内组织的有趣晚餐、讲到IFSAM 蒙特利尔会议期间中外学者济济
一堂在沈荣芳教授家中的聚会,以及苏老师同张阳师兄、陈志诚教授在理事会上为争取2008年
IFSAM 会议于上海召开的整个过程和大家力争办好这次国际会议的信心和决心。
苏老师记忆力很好,几年前的许多细节都记得非常清楚。 忽然,我脱口而出:“苏老师,您到底
有多少女学生?”“哦,倒真没有统计过,让我来看看: 伍华佳、邸阳、庄莉……”严谨的苏老师最后干
脆戴起老花眼镜捧出所有的学生名册一一数了起来,“一共有128位!”“那博士以上的呢?”“博士、
博士后加起来有25位!”苏老师无比自豪地说道。
真是可歌可贺啊! 我不禁想起1995年我报考苏老师博士生的情景。 由于求师心切又不懂规
矩,我便冒昧地给苏老师写了封信,苏老师让当时在读的博士生吴清师兄给我回信。 因为我的名字
和笔迹都不像女性的,刚开始吴清很认真负责地告诉我应该怎么复习报考之类的细节,但当他知道
我是女性时,当即变脸,冷淡而惋惜地说:“放弃吧! 苏老师不收女弟子!”无奈之下我四处打听,发
现苏老师那么多年来确实只有一个女博士生伍华佳,她非但精通日语,还是日本中央大学的高才
生。 相比之下我着实自惭形秽,心凉了许久。
10年过去了,苏老师桃李满天下的花果园中实实在在增添了许许多多风格迥异、色彩绚丽的
花朵。 苏老师怎么从“不收”女弟子、到“收”进而“丰收”呢? 个中缘由至今仍然不得而知,有好几次
话到嘴边也没敢问出。 大概自觉惭愧吧,自己才疏识浅,“混”入苏门后,给苏老师教学和研究工作
增添了不少麻烦。 如今还好意思去问?
近年来,苏老师的研究成果更加辉煌,大量专著相继问世,东方管理研究独树一帜,在国内外学
术界引起极大反响。 当然,苏老师着力要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与产业经济的关系,是东西方管理
文化与理论的系统比较,是怎样做到“人为为人”实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问,而偏偏
这个时候,呼啦啦地眼前冒出这么多女学生,不是这个碰到问题,就是那个出现烦恼,于是导师闭门
三思后,给学生们谈到了“为女者之三种境界”这么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