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3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403
闽台文化融合与发展( 2005) 365
教之外,特别突出地形成富有地域特色和海洋文化特征的民间信仰。 “天上圣母”自不必说,早已成
为全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侨华人社会的普遍信仰,就是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广泽尊王、开漳圣王
等原来地域色彩很浓的神祇,其传播范围也有日益扩大之势。 共同的信仰,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血
缘、地缘、业缘联系。 据研究考证,台湾目前有1500多座神庙,供奉各种神明300余种,80%的信仰
都是福建先民开台时带去的。 尤其是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岸及周边地
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目前两岸妈祖信众已达2亿人,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
祖宫庙也有数百座。 今年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诞辰1045周年。 今年年初以来,台湾彰化南瑶宫千人
进香团前来湄洲岛朝圣;金门300余信众直航湄洲岛祭拜,以及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向金门赠送妈祖石
雕像等,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众在福建和台湾等地纷纷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 就连中国国民党主席连
战大陆行在南京时,也特意到郑和下西洋归来后祈福的当地天妃宫参观,并偕同夫人一起撞响了寄寓
海峡两岸和平的世纪之钟。 这些相承的民间信仰体现了闽台渊源相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区域
特色,蕴涵了同根同源的传统文化因子,也反映了两岸乡亲对共同民族文化的认同。
5.文缘文化
主要表现在共同的语言,相似的文艺创作倾向和审美心理和相通的地方民俗上。 语言作为人
类社会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媒介,在闽台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
色。 可以这样说,主体文化的共同基础就在于语言相通,具体表现就是方言相通。 福建人民在长期
移民台湾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接近、通用的闽台方言。 福建省现在共有7种主要方言,其中的闽
南方言则是闽方言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随着闽南人民向外移居,闽南方言播散于东
南沿海的五个省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就发音而言,大体分为泉州腔、漳州腔、厦门腔和龙岩腔。 闽南
方言流传到台湾是与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联系在一起的。 从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开垦经营台湾
起,先后几次移民潮,形成了台湾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的状况,也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省内的主要
方言。 闽南方言能长期以来在台湾保存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闽台文化有一种特别强烈的乡族故
土观念。 深厚的乡族故土观念是求同性文化的一个表现,而保持乡音又是此种观念的重要表现。
许多从闽南迁台或到东南亚的姓氏家族,总要顽强地保留自己的母语。 虽然已经传了十几代数百
年,但移民的子孙仍旧在语言中保存了本土乡音和祖籍地俚语汇。 这种顽强保留母语的力量来自
对故土的眷恋,对乡情的珍惜,以及对祖先的爱戴和对祖先所创造的文化的自豪感。 同时,也由于漂
流在外的移民们艰辛苦难,共同的方言成为沟通感情、协同团结甚至身份认同的重要工具。 闽台的文
缘还体现在两岸的习俗相通上。 《台湾通史》作者、史学家连横曾说过“台与漳泉同俗”,包括漳州、泉
州在内的福建许多地方和台湾当地的很多民俗民风都有相通之处。 除夕合家“围炉”祭祖谒长,同吃
“长生菜”、跳火囤讨吉利等,都和闽南风俗相近。 此外,以在民众文艺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
响的戏曲论,台湾的戏曲大部分由大陆移民带入而落地生根。 如被称为台湾“土生土长”的歌仔戏,其
渊源的锦歌、车鼓、采茶也从福建传来,而又反馈漳州成为芗剧。 至于南音这一中原唐音遗响,也从泉
州传遍台湾和东南亚,其特有的委婉清幽的曲调和四管谐和的韵味所勾起的悠远的家国之思和微妙
的审美愉悦,更是使多少游子在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上,一下就回归故国故土之根。
三、闽台文化的现代价值
1.经济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台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历史诠释。 历史上闽南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