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6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446
408 苏东水文集
《易经》中“道”字四见,都是指道路而言;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其中的“道”就是指人行之
路,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坦坦。 后来,道的内涵由具体向抽象的方向延伸,逐渐普遍化、一般化,引
申出法则、规律、方法等。
道的第二层含义是“无”。 老子第四十章中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十四章指出:
“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老子看来,“无”比
“有”更根本,“无”是天下万物的最后根源,这里的“无”就是一种“道”。 因为“道”是“无”,所以它是
人们根本无法感触到的,它没有任何物质的内容和属性,只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东西。 道是看不
见、听不见、也摸不到的,“道”完全是人的感官不能感触到的虚无缥缈的东西,这样的“道”等于无,
没有任何物质属性和形象,超越于物质世界之上,成为物质世界的源泉。
道的第三层含义是本原。 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 这
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 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 道作为本原,是浑然
一体的东西。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都含
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 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
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像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
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 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
其中有精”。
道的第四层含义是规律。 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 老子指出,
“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 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
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
复命日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 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 因此,老子把
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
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
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 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
义”。 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 道也是观察事物的
永恒法则。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
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 老子认为,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
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 按道的法则去做,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因此,
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从上面可以看出,道的含义有不同的层面,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道”从开始的
有形道路,逐渐演变为无形的道理、方法等意思。 这样“道”的含义就越来越丰富,有道路、途径、方
法、思路、准则、规律、述说等意义,但现在一般把“道”看做是一种规律和规则,它是自然界的根本总
规律。 作为规律的道,是解释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东西,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
道。 作为规则,要求人们必须要遵守坚持。 笔者认为,在现代管理中所讲的“道”是指一种经营哲
学、规律、准则和法则等。 只有遵循“道”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 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
道早已”。
(
二)东方管理的“ 人道” 含义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将“道”这一哲学范畴分成天道和人道的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