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2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812
776 苏东水文集
强竞争优势,并为吸引国际知名鞋业集团落户泉州创造条件。 新的产业园区的形成,要创新管理体
制,在创建初期,应以行业协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松散型的“鞋业联盟体”,实行“飞地政
策”,由市政府赋予市鞋业商会一定的职能,协调产业区事务;待条件成熟时,设立市属泉州湾鞋业
基地管理委员会,赋予管委会县级经济管理职能。
(3 ) 优化布局。 对于泉州鞋业发展布局,早在2003年,泉州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市体改
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就组织开展了专题督察调研活动并向泉州市委、政府提交了《推进泉州湾
鞋业基地建设》的报告。 该报告认为,泉州市的世界制鞋基地初现端倪。 就产业布局来看,泉州鞋
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市区、石狮、晋江、惠安、南安等地,现已形成以晋江陈埭镇、西滨镇、池店镇和中
心市区为主的旅游鞋、运动鞋业生产基地,以石狮为主的皮鞋、时装鞋、休闲鞋生产基地,以南安的
洪濑镇、九都镇为主的童鞋生产基地,以晋江内坑镇为主的拖鞋生产基地,区域性产品特色已经形
成。 我认为在布局方面还应该考虑相应配套措施,如应把晋江安海定位在福建省最大的制革基地、
集控区,惠安百崎是全省主要橡胶、鞋底生产基地,陈埭鞋材市场是一个集鞋业原辅料批发,鞋机展
销于一体的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鞋材市场。 上述布局将有利于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4 ) 有序推进。 我认为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当前应该有选择性的重点突破。 首先,应该努力
促进鞋业生产和加工专业工业园区的形成,改变目前生产条件的落后现状;其次,通过“外引内养”
政策吸引鞋业专业技术人才进入晋江,这是克服晋江鞋业发展瓶颈的要务。 一方面政府在人事政
策上要对外来鞋业专门人才倾斜,从政策方面吸引外来专业人才,另外一方面应该加大对专门培养
鞋业人才的院校的支持。 早在2004年泉州师院就开设了鞋业设计本科班,一些职业学院也在加大
培养力度。 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努力支持这些院校的办学。 在有条件的企业甚至可以仿照博士后流
动站的设置方式设置专业鞋业人才流动点,以吸引高层次的鞋业研发人才加盟。
四、增强集群合作力和领导力
当前泉州鞋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部的合作表现欠缺,体现为: ① 分工和协作欠缺。 泉州鞋业
企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孤立和分散的。 现在中国已经加入 WTO ,市场开放为我国鞋业提
出了挑战。 而艰巨的挑战不是单个企业可以应付的,需要企业集群区中各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协作。
② 相关产业发展不够。 一个具有较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不仅是同类企业的集聚,也需要相关
产业和服务组织的发展。 一是中介组织机构的发展。 如包括鞋类设计咨询组织、会计、法律、经营
管理、市场调查、广告公司、国际贸易、职工培训等服务机构。 二是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间的密切联
系。 机车厂、鞋类加工厂、生产厂等企业紧密联系及时交流信息,才能促进专业集群地的形成。 三
是基础设施的支持。 包括道路、通讯等的建设和物流网络的发展。 在晋江鞋业产业中,并不存在市
场调研机构等中介组织,也没有健全的批发零售网络、物流机构等。 这使得晋江中小企业不得不由
自己进行市场调研、与国外客户联系以及产品运输等,因而无法集中自己的优势和人力物力等资
源,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无法扩大内部规模效应。 ③ 核心企业相对不强。 在企业集群中,必须以
优势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强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联合。 龙头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活
动不仅能够使相关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推进产业升级,而且其能够激活一大批中小企业,为中小
企业的发展提供导向。 ④ 没有建立产业集群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晋江群内企业没有形成合
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影响了技术扩散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针对上述不足,我认为有必要构建新
合作模式。 主要措施包括: 强化产业关联,培育中介机构,营造企业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后者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