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20
查詢資料、了解它。烏鈺涵在寫腳本初期,每個題目都要花上四個月的時間閱讀
相關文章,整理所有資料,甚至要思考觀眾願意看什麼?什麼能吸引觀眾?她表
示,撰寫腳本只需三、四天,但閱讀需要花非常長的時間;後來腳本寫作漸漸上
手,閱讀時間就能縮短一兩個月。烏鈺涵說,現在的她依然如此,假日閒暇除了
喜歡在家閱讀,還喜歡研究各國影片。
談起腳本的撰寫歷程,烏鈺涵說,故事主軸確定後的腳本,是沒辦法從中微
幅修改的,因此每次改腳本幾乎都得重新寫過,尤其是科學節目真是牽一髮動全
身。她認為,腳本是死的,但拍攝、畫面呈現是活的,因此需要再三的嘗試、討
論,才能知道怎麼做才能呈現最好的作品。《最後關鍵》是烏鈺涵製作的第一部
科學影片,當時找朋友公司合拍,卻因後續問題產生不愉快。烏鈺涵重新規劃後,
決定自己開公司,自己統籌與接案,每次接案,烏鈺涵都會親自過濾、審核適合
合作的公司或團隊,讓案子進行更加順利,最終完成構想。
因應各類行動載具發展,科學影片的拍攝與製作,已從過去單一面向轉為多
元風貌,科學知識融入偶像劇是非常新的嘗試。《逆風飛翔》就是烏鈺涵透過戲
劇手法製作的科學影片,建構體育、舞蹈、藝術、運動科學、醫學等知識。她回
憶,審核此案時,總會為了科學內涵不足、不夠深入,與指導單位產生觀念落差,
甚至與合作的學界顧問也有不少摩擦。烏鈺涵說,當時短短六集劇本就花了一年
的時間,由兩個編劇輪流撰寫,但後面幾集,因為編劇找不到方向,所以幾乎是
由自己完成。同時,由於《逆風飛翔》是以戲劇方式呈現,科學內容只能點到為
止,這使得審核過程佈滿荊棘,由於審查評核常為學術界的專家,對於科學內容
有高度期待,且各領域專家各有堅持,不容易找到平衡點;幸好,透過計畫辦公
室的協助,最後都能一一克服每個問題。
無論是科學教育或科學普及,烏鈺涵認為,利用當今的媒體優勢,創造吸睛
效果,引發觀眾興趣才是最重要的,也是科學傳播最重要的精神。有了這個精神,
民眾才會主動追尋,科學知識的討論度與專注度也才能有效擴散。雖然在目前的
大環境下,產業界製作科學影片的確辛苦,但烏鈺涵仍樂觀的表示,未來若有資
源、機會,她想嘗試食物領域的科學題材,透過食材烹煮過程中產生的味道變化,
或是味蕾傳遞的腦部反應等,都是未來想進一步探索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