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21
深耕原住民族科學 在地傳播實踐者 傅麗玉
一般人對原住民文化的第一印象多為藝術領域,例如天生擅長唱歌、跳舞;
卻忽略在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中,其實藏有許多珍貴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因為城
鄉差距,原住民對科學的了解與學習不同於主流社會,這也讓國立清華大學學習
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傅麗玉,堅信原住民是天生的科學家。她到訪全台各個原
住民部落,甚至遠赴阿拉斯加、南美洲吸收國外最新資訊,最後結合網路科技、
動畫和手作科學等方式,推動部落在地原住民族科學傳播。
一路從化學、應用歷史到課程教學,跨越社會人文與科學等不同領域,在因
緣際會下,傅麗玉踏入原住民族科學教育領域。在取得美國西維吉尼亞大學課程
與教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她先到偏鄉小學任教,之後轉往清大,持續耕耘科學教
育。傅麗玉學經歷豐富,曾任多項教育部、科技部計劃案之審查與諮詢委員、清
大師資培育中心主任;執行多項科學傳播計畫、超過百場國內外演講;以《再探
飛鼠部落》與《吉娃斯愛科學》拿下電視金鐘獎動畫節目獎殊榮,現為中華科學
傳播協會理事、清大原住民族科學發展中心主任暨學習科學與科技研究所教授。
回顧與原住民族結緣的過程,傅麗玉說,她剛到清華大學任教時,原本向國
科會(現為科技部)提案,希望以科學史編寫科學課程,卻因一場到苗栗泰安的
原住民部落的演講,讓她發現部落自然生態,其實就保存著豐富的科學素材。這
次演講讓傅麗玉重整計畫,開始投入原住民的科學教育,直至今日,她的熱情依
舊不減當年。傅麗玉指出,課本裡讀到的科學和生活是有差距的,透過哲學思維
轉化的教學設計,科學和現實生活才能緊密連結。
傅麗玉表示,她從不認為原住民族是弱勢族群,因為不同族群有不同的優勢,
但強勢的主流文化教育灌輸給原住民孩子的觀念,讓他們對自己身分失去了認同
感,文化傳承也日漸式微。傅麗玉分享自己兒時的學習經驗,她從小家裡都是說
台語,導致她上了小學沒辦法聽懂國語,也看不懂課本上的字,跟不上學習進度,
成績非常差。後來碰到一位完全聽不懂台語的老師,老師非常理解傅麗玉的情況,
並耐心指導她,不到一年的時間,傅麗玉成績突飛猛進、成為全班前三名。這段
求學經驗讓她體悟弱勢者遇到學習障礙的痛苦,堅信許多學習成就低的孩子,並
不是資質的問題,只是缺乏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和資源。傅麗玉的父親在台鋁擔任
技師,下班後最喜歡動手做實驗和發明,傅麗玉從小常擔任父親的實驗小助手,
漸漸地養成動手做的習慣,也是她最早接受的科學教育,日後在部落推廣科學時,
傅麗玉也讓動手操作成為課程典範。
以新竹尖石到泰安為起點,十多年來,傅麗玉和她的先生幾乎跑遍全台原住
民部落,包含外島地區。她認為原住民會用獨特的方式與自然溝通,衍生出屬於
他們的自然科學。傅麗玉表示,雖然理論上與西方科學相同,但多了人性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