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33

堂課的筆記都要交給老師,老師掃描為電子檔案,並依此檔案給成績,於隔週交

                   還紙本和檔案,學期末學生就可以將檔案集結成專屬個人的電子書,即可有期末
                   成果、亦可辦展覽完成結案。

                        李旺龍和關尚仁兩位跨領域的老師也常一起參加演講,李旺龍用了很巧妙的

                   比喻說:「學傳播的關老師是芭樂,學理工的我是香蕉,我們合起來是一道水果
                   拼盤,雖然中看不中用,但在培育人才這一塊,我們是把年輕人變成綜合果汁!」
                   換句話說,就是藉由外力的衝擊,讓學理工的學生融合科學與傳播,短期內或許
                   派不上用場,但只要曾經努力過,未來何時會用到就很難說,就如同理工背景的

                   魏德聖導演,怎知多年後他竟然拍起電影呢!

                        談到科學與傳播的結合,科學家與傳播業者的難磨合,李旺龍初次擔任審查
                   委員時,給了他很大的震撼!科學家審查作品是邊審查、邊學習、邊成長,例如

                   38 分鐘的科學影片,他覺得科學內容理所當然要有 20 分鐘以上才對,但事實卻
                   不然,因為遙控器在觀眾手上,你說教,觀眾就轉台,再好的東西都變成沒意義。
                   這對李旺龍來說,真是當頭棒喝,他笑說:「難怪計畫辦公室需要由傳播人來主
                   持,而不是科學家!」


                        展望科學傳播的未來,李旺龍認為人才培育還是最重要!尤其是理工與機械
                   等跨領域的人才,「傳播」則扮演如同關老師提出的「串領域」,也就是「竹籤」
                   的角色,將跨領域的專業串接起來。因為在科學領域的溝通,需要將高深的科學

                   知識,轉譯成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語言,科學家可以寫出專業的《科學發展月刊》,
                   但科學傳播寫手則可將它轉譯成《泛科學》,讓內容更淺顯易懂。唯有將複雜的
                   科學研究成果,用淺顯的方式,轉譯給大眾理解,提高民眾科學素養,才對社會
                   具有貢獻,因此,近年來,李旺龍投注許多時間推廣科學傳播,他前往各高中演

                   講,把科學說得生動有趣,廣受學生歡迎。

                        李旺龍用三種型態來說明人才培育的過程效果,「I hear and I forget」指
                   科學傳播僅用聽的,其效果最差,因為聽完即忘;「I see and I believe」指眼

                   見為憑,若能看到實體的東西,就會開始產生感覺;「I do and I understand」
                   指看科學傳播的影片外,還能動手跟著做,效果最好!在李旺龍擔任多年的科學
                   活動召集人期間,他逐步琢磨出不同課程設計的效果,也期許老師能多加運用實
                   作,過程雖然很辛苦,卻很值得!


                        如今,在預算緊縮的限制下,該如何製作生動有趣的內容,李旺龍覺得,無
                   論用何種方式,表達能力才是重點!他認為,不一定要用成本高的動畫來呈現,
                   有些可以說清楚的內容,就無需使用動畫,所以科學傳播的教學,依然還是以現

                   場學習的效果最佳;如果只是看科學傳播影片,甚或加上數位遠距學習,這效果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