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36
業的場域,在職業安全與健康促進等領域收穫頗豐。她常與陽明、北醫的師長教
學相長,與主開課的老師也有不錯的互動。在多年期的「臺灣科普傳播事業發展
計畫」中,蔡佩頴一開始接觸許多科系,後來逐漸了解自己適合的領域,專注於
公衛傳播,也奠定自己在健康傳播教學與研究的基石,近幾年,她的研究都與健
康促進及公共衛生有關;後來因緣際會,有機會擔任市政府或衛福部的行銷活動
諮詢委員,更豐富她在健康傳播實務與教學的內涵。
蔡佩頴坦言,剛開始接觸科學傳播時,其實並不清楚它的輪廓、定位與精神,
甚至不知道該如何進行研究。在關尚仁老師不遺餘力推動科學傳播的過程中,她
才漸漸理解科學傳播是相當生活化的,像是全球暖化、蜜蜂減少造成食物短缺、
食品安全或疾病預防等議題,都與科學傳播息息相關,如何將這些重要的科學議
題透過適切的傳播方式,讓民眾了解就變得至為重要。蔡佩頴強調,國家的科學
政策把主軸放在科學的研究與發展上,但更為重要的是,民眾對於科學應該要有
更多的認識與參與。例如,近來推行的電能車,跟我們的生活有甚麼關係?許多
民眾認為它就是貴,但對政府來說,它是節能、綠能,說服過程中的轉譯與溝通
誰來負責?這個時候就需要科學家、傳播學者與媒體業者共同合作。科學家研究
出來的內容像「產品」,傳播學者或媒體業者就要去行銷它,並且將它傳遞出去,
因為科學家的發明或發現,常常因為缺乏「管道」與「語言」行銷,以致於不被
人所知或滯銷,因此需要靠傳播人去包裝、轉譯,讓一般人更能了解科學家的「產
品」。
從催生計畫至今,科學傳播計畫已推行超過十二年,蔡佩頴感謝當初關老師
的啟蒙,雖然科學傳播在台灣的發展,不如國外那般蓬勃與健全,但是她認為,
參與科學傳播這件事,不僅對國家社會有幫助,也能提升自己的視野,是一件有
意義、而且是必須持續做好的事。蔡佩頴特別指出,無論是投身製作科學節目的
媒體人、科學家也好,抑或是在教學現場培育人才、向下扎根,都是科學傳播持
續茁壯的養分。經驗豐富的老師堅持自己的專業持續耕耘,像是成大李旺龍老師
舉辦的「週日閱讀科學大師」,至今已經超過十七個年頭,如此有使命地堅持與
傳遞知識、分享成果,是需要各界的支持與參與,科學傳播才能延續及承接,發
揮其社會的正向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