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40
科學生活化 搭起人文與科學的橋樑 蔣時盛
科學與科技圍繞在我們四周,帶給人們便捷的生活。看看街上的群眾人手一
支手機,不論是溝通、傳訊息、獲得知識,還是休閒娛樂,科技已完全融入大眾
日常生活中,但是一般人對於科學卻總是保持距離,覺得不容易親近;科學與科
技本來就是拿來應用的,並非只是知識上的「被動」接收,環影製作有限公司蔣
時盛導演有了這樣的反思,決定結合自己的專業,從此踏上璀璨的科學傳播之路。
投身軍旅十幾年,蔣時盛從小看待事物都較為嚴謹,對於發現新事物、自然
奧秘的求知更加實事求是。因緣際會透過剪輯師朋友的提攜,接觸到影音製作,
經過不斷探索與磨練,找到自己的一片天,不為金錢名利,只為興趣。蔣時盛的
好奇心駐足自然科學領域,他的第一部科學節目於大愛電視台經典系列播出,主
題與植物病理學相關,節目內容可窺探出蔣時盛製作科學影片的專注與細節。
身為「世新之光」的蔣時盛認為,拍攝科學影片最重要就是「符號」。他表
示,在學校時最感興趣的就是齊隆壬老師所開授的符號學。身處媒體產業的蔣時
盛認為,符號學的概念極為重要,因為人與人的溝通過程,就是一種符號的生產
與傳遞。蔣時盛曾多次入圍金鐘獎,第一次與科學傳播結緣就是獲得「台灣科普
傳播催生計畫」補助,拍攝製作長達 13 集,每集 30 分鐘的科學影片《動感科技
機器人》。這系列影片除了獲得補助外,再加上製作單位自籌,總製作費高達一
千四百萬元,耗時三年構思拍攝製作完成,可謂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深入探究機
器人研究與發展的科學紀錄報導影片。
蔣時盛發現,科幻電影時常以機器人為主要題材,受到許多民眾的喜愛,但
鮮少人知道「robot」的定義。現今社會,機器人已鋪天蓋地深入生活中,其研
究發展涉及機械、電子、資訊、人工智慧、醫工、化工等重要技術領域。而智慧
型機器人的研發應用更涵蓋各種層面,包含服務、娛樂、軍事、醫護、救援、教
育、製造、交通等,是本世紀最重要科技整合產業。透過《動感科技機器人》的
深入探討,蔣時盛說,影片內容分為工業、導覽、保全、醫療照護、微型、人形
與特殊功能機器人等單元,從機器人的介紹、定義、演變,到現今應用上的發展,
將科技業艱澀的專業術語、理論轉譯為一般人能夠了解的用語,讓閱聽大眾對機
器人產業有概括的認識。
其後,蔣時盛也參與科普產學合作計畫,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共同製作科學
影片《3D Printing 列印未來進行式》,透過影片帶領民眾走向數位科技與 3D 列
印的未來生活。談到為什麼會以 3D 列印為節目主題?蔣時盛指出,3D 科技是大
人、小孩都感興趣的話題,與一般人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都有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