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41
的關係。其次,就科技部立場,希望科學節目內容能與施政重點相結合,而智慧
機械正是這幾年政府大力推動的創新產業,因此就以智慧機械這個領域做為參與
計畫的議題來製作節目。
《3D Printing 列印未來進行式》系列一共 13 集,以紀錄片方式呈現,製
作團隊與學術研究單位互相配合、討論,其目的為強調科學教育理念,滿足閱聽
人對於科學知識的需求。節目安排三位年輕世代主持人,用輕鬆有趣的行腳方式,
尋訪各行各業如何運用 3D 列印技術。蔣時盛說,用意是希望增加觀眾對節目的
接受程度,主持人在拍攝前,還得事先演練,了解腳本或相關內容,在完全理解
後,再引導觀眾了解節目內容。該計畫主持人台科大機械系鄭正元教授,也參與
節目演出,並以他為主軸,作為三位主持人的引路人,發派任務,增添一來一往
的趣味性。蔣時盛談到,片中科學家常會使用 3D 科技的專業用語,如何將這些
科學、邏輯概念轉換為大眾熟知不易理解的語句,必須找出破口。例如,在對談
中,由主持人轉譯科學家的話、經由圖像引導,產生有相同性質的比喻,讓觀眾
更融入故事情境,了解 3D 應用。這系列影片從籌備到拍攝完成歷時一年,節目
不只介紹 3D 列印在台灣各產業的發展和運用,更不惜成本前往美國、荷蘭及大
陸等地,借鏡國際間 3D 列印科技的新知。
「設定議題目標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蔣時盛再三強調,智慧機械對
於傳播領域的人是有距離的,在做任何議題之前當然要做些功課,為了瞭解何謂
智慧機械,他研讀過許多資料,但發現內容實在太過龐大,此時學術研究單位的
討論與請教就非常重要。蔣時盛指出,要依靠科學家的專業知識,又希望能夠加
入趣味性,就必須得和教授們進行許多討論,並且在「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
間來回琢磨,討論出最適當的表現方式。申請科普計畫的案子,除了可以爭取更
多的資源,實現蔣時盛對於科學傳播的理想,他也指出,像是歷史文化中的建築、
古物、醫學、甚至戰爭,都有科學的影子;如果從科學的角度來思考過去所發生
的一切事物,蔣時盛認為,還有許多值得跟大家分享的題材,這些主題能夠搭起
人文與科學素養的橋樑,讓以「科學」為首的世界,有不一樣的人文觀點。
蔣時盛長期以科學傳播的視角,嘗試拍攝許多不同主題的影片。對他來說,
不同的主題,要求的概念與畫面搭配都不盡相同,而且參與的人員越多,就得花
更多的心力來建立默契。他淡定的說,有好的題材、值得做的想法,都應該花時
間來醞釀,接下來的計畫,會以腦科學的角度探討親子共讀的相關企劃。他認為,
對教育的投入應該要更多,才能使國家未來主人翁在國際人才市場中,更具競爭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