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科學傳播電子書一草案
P. 38
與電視台資源,製作長達六年的科學節目《科學再發現》,於每週六上午八時至
九時播出。一般人可能以為只是電視節目而已,其實要做的事情還真不少,陳清
河指出,包括網路宣傳和推廣活動,像是高雄每兩週舉辦一場的「週日閱讀科學
大師」,以及成大李旺龍老師主持的「臺灣科普環島列車」活動,節目都有完整
詳盡的報導及宣傳。同時,世新大學也開了一門「科學傳播講座」課程,修課人
數相當踴躍,每學期都有百餘人選課,因此也找來不少科學家、科學傳播節目製
作單位來授課,傳達科學傳播的理念與製作經驗。
談到科學傳播與大學的關係,陳清河認為,科學傳播應該結合大學的力量走
出去,大學也應該積極參與。他說,政大與世新這類傳播科系較優勢的學校,可
以參與、協助、主導,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他也呼籲,科技部應該加強與設有傳
播科系的大學合作,善用科學傳播的功能,以免讓傳播與科學的距離愈來愈遠,
失去了科學的普及性。
一般對科學人的刻板印象,總認為他們比較深奧且不易親近,但在陳清河與
科學專家合作多年後發現,舉凡天文、植物、動物、昆蟲、材料科學、海洋、太
空、環保等科技,甚至近年來常常提及的地震、地質研究等,都與日常生活息息
相關,雙方在溝通交流後,也讓他感受科學人的溫度,顛覆以往的刻板印象。陳
清河認為,科學人只要經過傳播訓練後,相當適合成為網紅或節目主持人,因為
科學人的專業比較精準,只要加以訓練口說、手寫、創意、影音及網路工具的操
作,讓工具發揮效果,科學家扮演傳播角色就會有更好的效果,這也是十幾年來
他與科學家合作的心得。陳清河以近來 Youtube 頻道上,頗受歡迎的「理科太太」
節目為例,就是科學人從事傳播工作的很好案例。理科太太本身是科學背景,加
以傳播技能訓練,輔之以傳播工具的運用後,就能達到科學傳播的良好效果,只
是後來因為商業利益糾葛暫時下架,頗為可惜。陳清河認為,科學傳播與商業利
益應該有一條清楚的界線,否則當商業置入後就會產生偏頗的結果。
如果反過來,由傳播人從事科學傳播的工作,陳清河認為,由於傳播人的聽
說讀寫能力及創意都不差,但某些時候可能會出現誇大、扭曲偏頗、證據蒐集不
完整、疏漏解讀材料的狀況,解決方法就是傳播人在從事科學傳播時,一旁要有
科學人的輔助。總而言之,科學人與傳播人在科學傳播領域上是相輔相成的,科
學人發揮專業知識,傳播人運用傳播技能,就能讓科學傳播發揮最大效果。
科學傳播理念與實踐在陳清河等人一步一腳印下逐步成長,然而近幾年,由
於科技部政策改變,認為計畫辦公室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資源要挹注到其他領
域。對此,陳清河強調,科學傳播有做不完的事、走不完的路,道路應該愈走愈
寬廣,而不是縮減道路到自力更生的地步。他同時表示,科學傳播耕耘多年已經
開花結果、開枝散葉、向下扎根,突然間這棵樹的成長要有所改變,也讓他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