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上海人19
P. 44
血縁相承,骨肉相連。我心疼母親下地 抱著小孩尷尬一幕。此時不再有鑼聲鼓聲,
幹活,工作後經常寄銭給她,勸她少做些。 只見他們的父母親站在凛冽的寒風中,等待
並暗下決心:一定要為她蓋新房,免得刮風 著子女們的平安歸來。
下雨提心吊膽。後來,積了一點钱,借了一 不管怎麽説,相比較五十年代回鄕居民、
點钱,資金總算到位。在物資匱乏的年代, 回鄕職工而言,知青們還算是幸運的。他們
買木頭磗瓦都得開證明、憑票,蓋房很吃 等來了政府的召唤,受到了社會關愛。八、
力。為凑足材料,無奈之下從浦東拖回3口棺 九十年代,十六鋪碼頭成為農民工兄弟進城
材板做門窗料。蓋好新房,告别20多年的草 打工的主要通道。因人流量大,碼頭設施陳
屋,母親笑了,我也笑了。美中不足的是, 舊,於是拆除原李鴻章創辦的招商局倉庫,
大門上至今還有棺材板釘子的痕跡。 建造十六鋪新客運站。流通領域開放後, 這
返滬後,我像一隻不知疲倦的候鳥,每 裡成了農副産品集散中心。
年都從十六鋪碼頭坐船去鄕下看母親。無論 九十年代後期由於陸路交通興起,水路
是讀書還是工作,一直如此。後來有了太倉 交通衰落。原先十六鋪坐船到鄕下要10來個
至海門的汽車輪渡及蘇通大橋,青龍港停航, 小時,現在乘長途汽車只需3小時。滬杭甬高
我才改乘長途汽車。 速公路開通,上海到寕波也只需4小時。十六
記憶中,十六鋪碼頭是一個歴史大舞臺, 鋪客運碼頭只得遷至吳淞。有着100多年歴史
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不同的年代上演著 的十六鋪碼頭便淡出人們視線。
不同主題的歴史劇。 進入新世紀,十六鋪碼頭變身為時尚靚
除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動員回鄕運動外, 麗的景點。建起了6.73萬平方米的綜合性建
最傷感的還是六十年代知青上山下鄕運動, 築體,設置黄浦江旅遊中心,配置濱江緑地、
十六鋪碼頭接連不斷地上演著生離死别的場 大型商業餐飮及停車庫。建起了一座20來米
景。一邊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一邊是父 高、曲線型的玻璃棚,被取名為“浦江之
母舆子女抱頭相擁而泣,更有老奶奶不顧家 雲”。還有一座數米高的錨樁雕塑,上面有
人勸阻、呼天搶地的嚎啕大哭。每見這情景, “十六鋪”字様,為滬上新地標。
我鼻子發酸,淚水在眼眶裡打滚,心裡挺難 儘管十六鋪碼頭關閉了,但它曾為城市
受。触景生情:也不知道在鄕下的母親日子 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人們有目共睹。而那些
過得怎麼様。 碼頭上演的人間悲歡離合場景,則給我留下
八十年代初知青陸續返城,在十六鋪碼 了苦澀的記憶。但願從今往後不要再有折騰,
頭經常看到回城知青疲憊的身影,以及大孩 嵗月靜好!
城市更新後的十六鋪效果圖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