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3 - No.22 關照季刊 Apr 2025
P. 53
第二十二期 季刊
提供量身打造的告別式方案,讓儀式 然而,她也開始發現,自己越來越依
更具個人意義。 賴這樣的對話,甚至避免與親友討論
母親的離世。
在影視作品中,AI 的角色也逐漸被納
入殯葬議題。例如,英國影集《黑鏡》 .道德與隱私問題
(Black Mirror)的一集中,一名女子 當 AI 模擬一位逝者,誰應該擁有這
使用 AI 技術復原過世男友的數據, 個「數位化身」的控制權?家屬能否
使其數位化身能夠回應她的對話,甚 決定 AI 的對話內容?此外,AI 使用
至模擬他的思維與行為。這樣的劇情 者的個人數據是否會被科技公司用於
正逐步成為現實,也讓人們開始思考 其他商業目的?這些問題涉及科技倫
AI 如何影響我們對死亡的認知。 理與個人隱私權,尚需進一步規範。
心理學與倫理層面探討 曾有案例顯示,某些科技公司將 AI
數據用於行銷目的,甚至未經家屬同
.AI 是否影響哀傷的自然歷程?
意,讓 AI 模擬的逝者發送訊息給生
心理學上,哀傷通常經歷「否認、憤
前的聯絡人,引發軒然大波。這樣的
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等階段。
行為不僅違反道德,更可能加深哀傷
AI 的介入是否會使人停滯於某一階
者的痛苦。
段,而無法真正釋懷?如果家屬長期
依賴 AI 分身與逝者互動,是否會影 .宗教與文化的衝擊
響自然的情感修復過程? 不同文化對死亡的理解與儀式各異,
某些宗教可能認為「數位永生」違反
「媽,我今天過得不太好,」小琪輕
自然法則,或與靈魂觀念相悖。
聲對著手機螢幕說道。她的母親在一
年前去世,但透過 AI,她仍能聽到 在傳統佛教文化中,緣起緣滅,逝者
那熟悉的聲音。 應該輪迴轉世,數位分身的存在可能
會與此信仰相違背。而在天主教或基
「寶貝,別擔心,一切都會變好的。
督教信仰中,人們普遍認為「死後的
你還記得我們以前去海邊的時候
靈魂回歸神的懷抱」,AI 模擬的逝
嗎?」
者可能會讓部分信仰者感到不安。
AI 生成的回應帶著母親生前的語氣與 AI
相對地,某些文化則對此持開放態
語言習慣,讓小琪感覺到一絲安慰。
專業.迅速.誠信.合理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