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107年定位與特色地方知識暨優良課程研討會手冊 電腦版
P. 13
2018 年新北市社區大學「定位與特色:社區大學裡的地方知識暨優良課程研討會」
同跨領域講師與議題工作者等,透過有問題意識的田野調查課程,去理解一地之所由何
來,而講師學員和調查場域之間也發展出詮釋與再現的關係,研究與研究者之間交織了
社會與歷史層層疊疊的互動。
在板橋社大偏鄉校區和浮洲拆遷社區的現場,我們發展田野調查培訓工作,紀錄到
許多移民異地遷徙形成家園的故事,引動民眾從生命過程裡認同自己的位置。進而發展
出在的以藝術行動捲動民眾參與地方知識建構,透過家巷繪景、影像紀錄、家鄉菜的紀
錄、桌遊遊戲的創作等方式來完成。
以下以板橋社大多年來累積的行動為例說明。首先是我們堅持二十年的大漢溪流域
行動。大漢溪與湳仔溪沖刷而出的浮覆地-浮洲,這處都市邊陲之地容納許多移民,在
這裡的人群和工廠支撐了大都市的發展,因為遷徙流動的生命經驗和都市性質讓浮洲人
經常有一份不確定的生活感,近年來更受到都市更新的深刻影響。關於板橋地區的地方
知識建構,我們從浮洲的庶民生活史角度出發,進行地方故事與生態環境面向的基礎脈
絡梳理。隨著都市開發議題,我們開始探討縉紳化裡的地方,現代化的都市空間美學快
速擴散去除舊地社區,縉紳化的價值觀成為主流。
藉由庶民的遷徙移動生命經驗,這些生活者的故事呈現了一地對於地方和家園的不
同想像,有眷村宿舍裡的外省住民、河畔聚落裡的中南部移民、傳統家族、東南亞新移
民、青年暫居者,每一段關於地方的敘事,代表了不同的價值觀,我們所累績整理的地
方知識有別於主流價值。浮洲的歷史不再只是以板橋林家花園來涵蓋,而有了真正生活
者的內容。
新世紀開始不久,板橋的都市擴張問題開始浮現,從浮洲的地方梳耙開始,因為這
些移民者的故事,和河岸建設的議題,我們開始沿著環繞浮洲的大漢溪和鐵道,追溯此
地與他方的關聯。我們上溯至大漢溪上游的比亞外和撒瓦烏知原住民部落,當時的沿河
興建腳踏車道工程與河岸美化工程,一路從河下游擴展至上游。我們沿河不只挖掘地方
故事,更深入探詢現代發展與民眾生活的關係與影響,人口遷徙串連起了不同地方之間
的關係,開發與部落/生活聚落的拆遷議題雖然發生於不同地方,卻是不同地方人們所
共同面臨的議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