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智囊全集
P. 33
智囊全集.txt
法,民众由此得以平安。
<FONT COLOR="#990000">李封</FONT>
唐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
级,日满乃释。著此服出入者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犯。赋税常先诸县。竟去官,不捶
一人。
【译文】
唐朝的李封在担任延陵县令时,吏员犯了罪,他不施加杖罚,只让他们裹上绿头巾来羞
辱他们,按他们所犯罪行的轻重以天数划分档次,日期一满就解下头巾。穿着这样的服饰出
来进去者以此为奇耻大辱,都互相劝勉激励,没有人再敢犯罪。赋税常常比其他县先收齐。
一直到他离任,没有杖责过一个人。
<FONT COLOR="#990000">耿楚侗</FONT>
耿楚侗(定向)官南都。有士人为恶僧侮辱,以告,公白所司治之,其僧逋。公意第迸
遂,下令复系籍本寺。士人心不释然,必欲捕而枷之。(边批:士多尚气,我决不可以气佐
之。)公晓之曰:“良知何广大,奈何着一破赖和尚往来其中哉!”士人退语人曰:“惩治
恶僧,非良知耶?”或以告公,公曰:“此言固是,乃余其难其慎若此,胸中盖三转矣。其
一谓志学者,即应犯不较、逆不难,不然落乡人臼矣,此名谊心也。又谓法司用刑,自有条
格,如此类法不应枷,此则格式心也。又闻此僧凶恶,虑有意外心虞,故不肯为已甚,此又
利害心也。余之良知乃转折如此。”嗣姜宗伯庇所厚善者,处之少平,大腾物议。又承恩寺
有僧为礼部枷之致毙,竟构大讼。公闻之,谓李士龙曰:“余前三转折良心不更妙耶?”(
边批:唯转折乃成通简。)
(评注:凡治小人,不可为已甚。天地间有阳必有阴,有君子必有小人,此亦自然之
理。能容个人,方成君子。)
【译文】
耿定向,字楚侗,是明嘉靖进士,万历中擢南京右都御史。有一个书生被一个无赖和尚
侮辱,书生控告了他。耿楚侗指示有关部门处理,这个无赖和尚逃跑了。耿公的意思,就趁
此算是把这个和尚驱逐,不准他再在本地寺内入籍。那个书生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一定要把
他抓回来带枷囚禁。耿公向这个书生讲道理说:“我们读书人的良知是何其广博高尚,怎么
能让一个无赖和尚搅扰在其中呢!”这个书生退下去后对别人说:“我要求惩治这个无赖和
尚,难道不也是有良知吗。”有人把这话告诉了耿公,耿公说:“他的话固然有道理,但我
如此慎重而难下决心惩治恶僧,是心中经过再三考虑了。第一,我认为一个有志于做学问的
人,就应当受触犯而不计较、遇逆境而不怕难,不然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了,这是出于珍护
名誉的考虑。其次,我认为执法部门用刑,自有其条律,象这样的情况按法律还不应判枷
刑,这是出于遵守法律的考虑。再次,我又听说这个和尚很凶恶,我担心那样处理会激起意
想不到的祸端,所以不愿意从重处治,这又是出自权衡利害的考虑。我的良知就是如此转折
反复斟酌的。”
后来礼部尚书姜宝因为庇护一个和自己交情好的人,处分时不够公平,引起一片舆论攻
击。又承恩寺有个和尚被礼部枷锁致死,竟惹出一场大官司。耿公听说后,对李士龙说:“
我以前从良心出发,再三反转考虑而不从重处治恶僧的做法不是更妥当吗?”
<FONT COLOR="#990000">向敏中 王旦</FONT>
真宗幸澶渊,赐向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行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会大
傩,有告禁卒欲依傩为乱者,敏中密麾兵被甲伏底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
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怀短刃,即席斩
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照旧张乐宴饮。
旦从幸澶渊。帝闻雍王遇暴疾,命旦驰还东京,权留守事。旦驰至禁城,直入禁中,令
人不得传播。及大驾还,旦家子弟皆出郊迎,忽闻后面有驺呵声,回视,乃旦也,皆大惊。
(评注:西鄙、东京,两人如券。时寇准在澶渊,掷骰饮酒鼾睡,仁宗恃之以安。内外
得人,故虏不为害。当有事之日,须得如此静镇。)
【译文】
北宋真宗御驾亲征进驻澶州(治所在今河南濮阳),向大臣向敏中下密诏,将对付西夏
国的全权事务都交给他,准许他见机行事,不必奏报。向敏中得到密诏后收藏了起来,依旧
象平常一样处理政务。这时正遇上举行大傩(古代举行的一种驱除疫鬼的宗教仪式),有人
举报说禁卫军中有士兵打算趁扮演傩戏驱鬼时进行叛乱,向敏中就秘密指挥士兵全付武装埋
伏在廊庑下帐幕之中。第二天,把所有的幕僚和部将都召集来,设酒宴阅兵,下令让大傩仪
仗进来,先在中门外表演。然后,向敏中把大傩仪仗队召至阶前,他把衣袖一挥,伏乓一跃
而出,把扮傩戏的士卒尽都擒下搜查,他们果然怀中都藏着匕首。向敏中命人当场将他们斩
杀掉,把尸体拖过一边后,用草灰沙土将庭堂收拾干净,照旧奏乐宴饮。象没发生过事变一
第 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