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國考各科總整理
P. 14

2018年2⽉18⽇ 星期⽇
                  事情的發⽣都是有起因的,榮辱的降臨也與德⾏相應。⾁腐了⽣蛆,⽊朽了⽣蟲,忘記做⼈準則就
                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會⾃⾝束縛,與⼈不善會惹來怨恨,乾柴易燃,低窪易濕,
                草⽊叢⽣,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設置好了就會射來⼸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
                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語可能招禍,⾏為可能受辱,
                君⼦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積⼟成⼭,風雨興焉;積⽔成淵,蛟龍⽣焉;積善成德,⽽神明⾃得,聖⼼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
                致千⾥;不積⼩流,無以成江海。騏驥⼀躍,不能⼗步;駑⾺⼗駕,功在不捨。鍥⽽捨之,朽⽊不
                折;鍥⽽不捨,⾦⽯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下飲黃泉,⽤⼼⼀也。蟹八跪⽽⼆
                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
                之功。⾏衢道者不⾄,事兩君者不容。⽬不能兩視⽽明,耳不能兩聽⽽聰。螣蛇無⾜⽽⾶,梧鼠五技
                ⽽窮。詩曰:"屍鳩在桑,其⼦七兮。淑⼈君⼦,其儀⼀兮。其儀⼀兮,⼼如結兮。"故君⼦結於⼀
                也。

                  堆積⼟⽯成了⾼⼭,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了;積累善⾏養
                成⾼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步半步的⾏程,
                就沒有辦法達到千⾥之遠;不積累細⼩的流⽔,就沒有辦法彙成江河⼤海。駿⾺⼀跨躍,也不⾜⼗步
                遠;劣⾺拉⾞走⼗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 (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
                了,(那麼)腐爛的⽊頭也刻不斷。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
                有銳利的爪⼦和牙⿒,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向下可以喝到泉⽔,這是由於它⽤⼼專⼀
                啊。螃蟹有八隻腳,兩隻⼤爪⼦,(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這是因為它⽤⼼浮
                躁啊。因此沒有刻苦鑽研的⼼志,學習上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幹的實踐,事業上就不會有
                巨⼤成就。在歧路上⾏走達不到⽬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兩⽅都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
                看兩樣東⻄⽽看明⽩,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騰空⾶起,鼫鼠有五種本
                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存。 《詩》上說:"布穀⿃築巢在桑樹上,它餵養七隻幼⿃也能有條不紊。善良
                的君⼦們,⾏為要專⼀不偏邪。⾏為專⼀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堅。 "所以正⼈君⼦的意志必須始
                終堅定專⼀。

                昔者瓠巴⿎瑟,⽽流⿂出聽;伯牙⿎琴,⽽六⾺仰秣。故聲無⼩⽽不聞,⾏無隱⽽不形。⽟在⼭⽽草
                ⽊潤,淵⽣珠⽽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古有瓠巴彈瑟,⽔中⿂兒也浮出⽔⾯傾聽,伯牙彈琴,拉⾞的⾺會停食仰頭⽽聽。所以聲⾳不會因
                為微弱⽽不被聽⾒,⾏為不會因為隱秘⽽不被發現。寶⽟埋在深⼭,草⽊就會很滋潤,珍珠掉進深
                淵,崖岸就不會乾枯。⾏善也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終乎為聖⼈。真積⼒久則
                入。學⾄乎沒⽽後⽌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
                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也;禮者、法之⼤兮,類之綱紀也。故學⾄乎禮⽽⽌矣。夫是之謂道德
                之極。禮之敬⽂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應該從《尚書》入⼿到《禮經》結束;就
                其意義⽽⾔,則從做書⽣入⼿到成為聖⼈結束。長期積累才能深入探究出其中的奧秘,學到死⽅能後
                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願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好學才成其為⼈,反之⼜
                與禽獸何異? 《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聲之歸結;《禮經》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
                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畢業,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 《禮經》敬重禮儀,《詩經》
                《尚書》博⼤廣闊,《春秋》微⾔⼤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蝡⽽動,⼀可以為法則。⼩⼈之學
                也,入乎耳,出乎⼝;⼝耳之間,則四⼨耳,曷⾜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今之學者為⼈。
                君⼦之學也,以美其⾝;⼩⼈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告謂之傲,問⼀⽽告⼆謂之囋。傲、非
                也,囋、非也;君⼦如向矣。



               !14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