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 - 國考各科總整理
P. 15
2018年2⽉18⽇ 星期⽇
君⼦學習,要聽在耳裡,記在⼼裡。傾注全部的⼼⾎,表現在⼀⾔⼀⾏,哪怕是極細微的⾔⾏,都
可以垂範於⼈。⼩⼈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已,怎麼能夠完美於他的七尺之驅呢?古
⼈學習是⾃⾝的需求,現在的⼈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於⼈。君⼦學習是為了完善⾃我,⼩⼈學習是為
了賣弄和譁眾取寵。所以,沒⼈求教你⽽去教導別⼈叫做浮躁;問⼀答⼆的叫羅嗦;浮躁羅嗦都是不
對的,君⼦答問應象空⾕回⾳⼀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莫便乎近其⼈。禮樂法⽽不說,詩書故⽽不切,春秋約⽽不速。⽅其⼈之習君⼦之說,則尊以遍
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遠
離現實;《春秋》簡略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學問,既崇⾼⼜全⾯,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
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已耳。則
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頓之,
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
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那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
釋⼀下《詩經》《尚書》之類,那麼充其量不過是⼀介淺陋的書⽣⽽已。要窮究聖⼈的智慧,尋求仁
義的根本,只有學習禮儀才能做到。就像提起⽪袍的領⼦,⽤五指梳理⽪⽑⼀樣順理成章。如果不究
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辦事情,就如同⽤⼿指測量河⽔,⽤⼽⽭舂黍米,⽤錐⼦扎銅壺⼀樣
是費⼒不討好的。所以,崇尚禮儀,即使不太透徹,也算是禮儀之⼠;不尚禮儀,即使聰穎善辯,也
不過是⼀介散漫不羈的書⽣⽽已。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然後接
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後可與⾔道之⽅;辭順,⽽後可與⾔道之理;⾊從⽽後可與⾔道之
致。故未可與⾔⽽⾔,謂之傲;可與⾔⽽不⾔,謂之隱;不觀氣⾊⽽⾔,謂瞽。故君⼦不傲、不隱、
不瞽,謹順其⾝。詩曰:"匪交匪舒,天⼦所予。"此之謂也。
如果有⼈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答理;前來傳播不合禮法之事,別去追問;在你⾯前評
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參與;態度野蠻的,別與他爭執。所以,⼀定要是合乎道的標準,才給予禮
遇;不按道的標準,就迴避他;因此,對於恭敬有禮的⼈,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於⾔辭和順的
⼈,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有明顯感應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極致。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
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回應只顧滔滔不絕長談的叫盲⽬。因此,
君⼦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 《詩經》說:"不浮躁
不怠慢才是天⼦所感激的。"說的就是這回事。
百發失⼀,不⾜謂善射;千⾥蹞步不⾄,不⾜謂善禦;倫類不通,仁義不⼀,不⾜謂善學。學也者,
固學⼀之也。⼀出焉,⼀入焉,塗巷之⼈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
者也。
射出的百⽀箭中有⼀⽀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從千⾥之外駕馭⾞⾺只差半步卻停下了,這也不
能算是善駕;對各類事物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不能堅守如⼀、當然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
要專⼼⾄致的事情,學⼀陣⼜停⼀陣那是⼩⼈才犯的低級錯誤。塗巷之⼈中間好的少,壞的多,像
桀、紂、拓就是屬於這⼀類型的⼈,能夠全⾯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知夫不全不粹之不⾜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
之。使⽬非是無欲⾒也,使⼝非是無欲⾔也,使⼼非是無欲慮也。及⾄其致好之也,⽬好之五⾊,耳
好之五聲,⼝好之五味,⼼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乎由
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天⾒其
明,地⾒其光,君⼦貴其全也。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