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 - 毕业论文
P. 22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届硕士学位论文
染食品和饲料 [8-10] 。1993 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
构(IARC)划定为Ⅰ类致癌物,对人和动物的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
[9]
造成肝癌甚至死亡,是一种毒性极强的致癌物质 。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简称 ZEA)又称 F-2 毒素,是由多种镰孢菌产
生的一种雌激素类霉菌毒素 [11] 。具有较强的生殖毒性和致崎作用,可引起动物发
生雌激素亢进症,导致动物不孕或流产 [11] 。
O O O O
O O
O O OCH 3 O O OCH 3
黄曲霉毒素 B1 黄曲霉毒素 B2
O O O O
O O O O
O O OCH 3 O O OCH 3
黄曲霉毒素 G1 黄曲霉毒素 G2
OH O H 3 C
H
HO
O
玉米赤霉烯酮
图 1 五种霉菌毒素的化学结构图
1.1.2 霉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及限量标准
黄曲霉毒素是在温度介于 12~40℃,pH 介于 3.5~8.0 的条件下产生的,它的
最适的水分活度(A W)在 0.99 左右 [12] 。因此,在较湿热的地区,黄曲霉毒素的
污染相对较严重,常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在
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较常见
[13] 。
玉米赤霉烯酮常与单端孢菌毒素和念珠菌毒素一起污染谷物,造成严重的经
[9]
济损失 。
鉴于霉菌毒素的危险性及它们在食品中的不可避免性,使得权威部门不得不
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1998 年,全球环境监测系统/食品污染检测和评估项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