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中国教育史
P. 76
ࡆັྐğGBOOEVP ࠆ౼۷؟ ॉሧਘ
新东方在线[www.koolearn.com]网络课堂课程配套讲义 中国教育史基础详解
“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
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政策
抗战时期,根据地执行为抗战服务的教育政策,把教育事业作为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政策
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吸引了大批知识青年、著名文化学术界人士,具体反映了在教育工作中坚持统一
战线的影响。
2.“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
1941 年,林伯渠提出“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这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
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党的未来事业发展的准备。
3.“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
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实行生产劳动”的教育政策。一方面出于抗战的需要,另一方面出于对青年
教育的需要。
4.“民办公助”的政策
由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是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的问题,政府给予方针上
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这一政策充分发挥了民间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尊重了民众对学校
学制、教育内容的需求,同时也强调通过公助的形式加强对学校的指导和管理。
(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1940)
“民族的”,即新民主主义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民族独立;“科学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反
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大众的”,指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绝大多数劳苦大众服务。
三、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干部教育是苏区教育最突出的一个方面,根据“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方针,干部教育成
为抗日根据地教育的重心,主要包括干部在职培训和干部学校两大形式。
(一)干部在职培训
这种形式开展的最早,目的在于提高在职干部水平或训练某种专业人员,主要通过干部训练班、在职
干部学校实施。干部学校之后,干部在职培训类型丰富,实施规范;
(二)干部学校教育
苏区:红军大学、马克思主义大学等;抗日根据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
院等。
(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1.历史沿革
1936 年,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原名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 年更名为抗大,并迁到延安。1945 年奉
命迁至东北,组成东北军政大学。先后培养了 20 余万名干部,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
2.培养目标与教育方针
(1)目标: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和政治领导干部;
(2)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人民战争的形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人民民
主的新中国;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指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工作中的刻苦勤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