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20200422
P. 17
傳統文化視域下現代家庭中家長的失位與補位
傳統家庭重視教育,關注道德培養的同時,也有著功名的驅動,
兩漢察舉制對士人的品德考察,顯然證實了這一點。同時,傳統教育
期望君子以仁、義、禮、智、信諸要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即君
子培養的最終目的是治境安民。因此,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由內而外,
從“修身、齊家”至“學而優則仕”,再到“治國、平天下”,通過
光宗耀祖的功名,達成道德教育的最終目的,也就達成傳統家庭教育
中道德教育與功名教育的兩翼同展,未曾偏廢。
(三)傳統家庭以家禮、家訓、家風等為主要載體和傳承方式
傳統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在宗族大家庭和核心小家庭兩個場域
中進行,其傳承方式,主要是以相對規範的家禮、家訓和看不見、摸
不著卻實際存在的家風為主。
家禮即家庭禮儀,是指以維繫祖先崇敬、家族尊卑等級關係為前
提的各種禮制規範的總和,其本質在於強調行禮過程中遵循的內在道
[2]
德情感和價值標準 。家禮以其作為長期生產生活形成的風俗習慣和
宗族生活制定的家族規矩,對傳統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強大的規
範作用。但隨著家族控制的逐步減弱,家禮的控制作用也漸漸減弱,
逐步讓位於家訓。
家訓是傳統家庭內部的意志信條和道德行為準則,在將古代社會
普遍價值原則渡向民間和滲透到社會底層的同時,勢必將中國古代
“尊祖宗、重人倫、崇道德、尚禮儀”和仁義禮智、忠孝節義等基本
的道德規範與文化精神,通過家訓文本和訓誡範式得以生動形象地展
[3]
現於一家之內 。一般涉及敬奉祖先,孝敬長輩、和睦親人、友善鄉
里、勸人向學、行善積德等日常行為規範。著名的有《顏氏家訓》《曾
國藩家書》等,其中,《顏氏家訓》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
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國學經典著作,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
以後,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全書
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