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20200422
P. 16
中國家庭教育理論之探討
中華文明歷來高度重視教育,無論是皇親貴胄,還是世族寒門,
又或是升斗小民,無不以教育為家族最信重的事務。兩漢時有諺語
“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宋明時更是有“書中自有顏如玉,
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名言。我們的傳統文明較早而充分地認識到教育
在個體成長和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
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學記》);“君子曰:學不可以
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
無過矣”(《勸學》);“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
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說》) 正是幾千年對教育的高度重視,滋養了豐厚的中國傳統
文化。
縱觀歷史,家庭與宗族始終是傳統社會實施教育的主要責任主體。
在中國傳統社會,制度化與系統化的教育體制機制並不健全,尤其是
針對子女的蒙學教育和小學教育,鮮有制度化的教育機構,所以,傳
統社會的子女蒙學和小學實施的主體和場域,主要是家庭和宗族提供
的私塾。事實上,家庭與宗族就成為孩子教育的實施主體,也就是說,
在傳統社會,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責任主體的思想認識是深入人心的。
傳唱千年的《三字經》名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
惰。……”為我們點明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首位責任。
(二)傳統家庭教育以道德教育與功名教育為兩翼
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君子”,君子是“道德之稱”,
也就是說,君子這一概念是指稱具有一定道德品性的人,君子者,仁、
義、禮、智、信也。守禮、愛人、誠信品格的人格培養是符合傳統社
會的實際訴求的,即在一個相對封閉而穩定的生活環境內,具有宗法
意義和道德品格追求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社會需要的。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