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論語愛(完整版)_Neat
P. 139

思。當孔子前往衛國時,輒年約十六、七歲,想用孔子,所以子路說:「衛君
               待子而為政」。孔子因見衛國父居於外,子居於內,名分不正,因而有正名的

               話。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學術思想,為其「撥亂世,反之正」的原則,亦是

               團體秩序的必要條件,故其做「春秋」一書全在正名分,寓褒貶,別善惡。以
               為後世之楷模也。

               (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

               諸?」(12.11)

               (2)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2.17)





               《論語愛》(124)每天五分鐘 2019/10/2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一

               言之間未可如此,而必冀其效果)!人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

               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
               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冀,期望)也!人之言曰:『予(我)無樂乎

               (於)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無人敢違背我所說的話)!』如其善而莫之

               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13.15)






                       「一句話就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句話可以使國家衰亡,確實有這樣的

               事。」知為君『難』使國家興盛,不善而莫『違』使國家衰亡 。

                 孔子告訴魯定公:國君的言論關係到國家興亡,不可不慎。君主為一國之首,

               為全國人民所殷殷期望的人,可以左右國家政事,也可以影響全國民心,對國

               家的命運有直接的影響力,不可不慎。在上者行善,在下者必從善如流;如紂
               王之不善,在下者之(天下之)惡,皆必然歸咎於在上者,不亦咎由自取乎。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