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論語愛
        P. 93
     孔子推行禮樂教化,倡導仁義忠恕,與老子的聖人無為而無不治,是「和
               而不同」的兩種政治理念。孔子自下而上,所以必須有所作為。老子自上而
               下,所以應該保持清靜無為。
                      原憲,個性狷介,不肯與世俗合流,一生清苦,安貧樂道。孔子意思是,
               原憲啊,安貧樂道是對的,不分條件的虛空無為,是可恥的,君子要有所作
               為。
                       原憲觸動,追問下去:「克,伐,怨,慾不行焉,可以為仁矣?」子曰:
               「可以為難矣,仁則吾不知也。」好勝、自矜、忿恨、貪慾,都不存於心,不
               見於行,這樣做,可以稱為仁嗎?孔子認為可以稱為難能可貴,但仁在哪裡,
               我就不知道了。這裡的意思緊接著上一句問答。不分條件的虛空無為,是可恥
               的,君子要有所作為。
               《論語愛》(81)每天五分鐘 2019/8/19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14.4)
                     邦有道與邦無道,都是一樣的危行、慎行。邦有道不能危(謹)言,多失敗
               於無法主忠信;邦無道不能言孫(馴),必難以免禍。人不能變通時,只好隨
               緣,隨緣自在,則不亂生變,生命原則之仁愛不能變,生活應世的方法則隨緣
               自在而不同,仁愛法則不變是根本的,七變八變必變成詭隨與鄉愿。
                       孔子交友與處世之十道,貴於謹言慎行:
               (1)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
               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