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創新與創意
P. 14
(Steve Jobs)原本反對非蘋果應用程式供應商,後來大轉向到完全相反的方向,設立了
iPhone App Store。這不但能讓蘋果公司分享銷售應用程式所得的營收,還能鼓勵其他人
找到利用 iPhone 的其他方式。
參與生態系統需要面向外部的文化,以及管理與一群互補者關係的能力。地位穩固的既
有業者無法輕易取得這些技能,因為它們往往預設採取以下兩種方法之一:建立垂直整
合、嚴密控制的網絡,例如諾基亞的做法;或是搭上開放式創新和生產的順風車,只提
供一個平台,把生態系統的管理交給使用者。這當中的風險在於,主事者若沒有提供來
自中心的推動力或誘因,其它各方可能就不會認真參與。IBM 的人工智慧開發者平台
「華生」(Watson)就碰到這種情況:開發者一開始的熱衷,後來並沒有轉化為活動和
參與。
建構生態系統其實沒有任何既定的策略。你必須審慎決定要在哪裡、以何種方式採取開
放做法,接著以符合你所在競爭環境的方式來執行。Nest 就做對了:它擔心若開放產品
的警示功能,可能會傷害到它的居家控制能力,於是做了一項策略決定,要自行執行警
示與追蹤功能,而不是與 Alarm.com 或漢威(Honeywell)連結。但它在其他非策略性領
域則沒有採取這種做法,而是邀請互補者參與。至於 Alarm.com,它在進入恆溫器市場
時,選擇為 Nest 產品執行連網功能;由於 Alarm.com 的安裝用戶基礎較小,力量也不如
Google,於是把重點放在濾淨更多房子、濾淨效果更好,即使這麼做會降低它對控制權
的企圖。
要打造生態系統,除了策略,你還需要管理你的組織。組織的舊有部分(也就是目前產
生營收的單位)會想要由公司來控制創新,也會對互補者抱持懷疑態度,而新的單位則
必須聚焦在外部。大型企業常把這兩部分區隔開來,把核心部分視為保住獲利、維持慣
性做法的超級油輪,而希望小型「快艇」艦隊拉著企業前進(其中一些快艇負責管理生
態系統)。例如,銀行和保險公司通常會嘗試保留既有結構和資訊科技系統,希望少數
一些附加系統就能帶領他們進入生態系統促成的數位時代。但生態系統若要成功,必須
與核心更加緊密地協調一致方向。
新的組織結構正在興起,比傳統結構更適合因應這些挑戰。中國製造商海爾的「人單合
一」模式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海爾的組織是以各自獨立管理的「微型企業」為中心,海
爾不見得一定擁有這些微型企業。資訊科技促進資訊和數據跨微型企業單位之間流動,
因此從某個角度來說,每個微型企業單位都成為一個內部生態系統,有相當鬆散的邊
界,能讓公司整體位於一個更廣大的生態系統內。
5 你應該管理多少個生態系統?
不同的生態系統,走向不同的擴張路徑
有些成功的協調者會管理好幾個有綜效的生態系統,各自涵蓋事業的不同部分,走向不
同的擴張路徑。
中國科技巨擘阿里巴巴,就是透過一組數量持續擴張、相互連結的生態系統來成長;它
從某個市場開始起步,隨著它善用顧客資訊,並提升對顧客需求的了解,而得以轉換到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