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5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305
人为为人与无为而治( 1999) 267
社会的进步。
“人为为人” 与儒家的“内圣外王”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内圣”就是先做好“人为”,“外王”就是
将自己的学识、本领用于“为人”。 儒家强调“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墨家的“尚贤”思想就是强调
选用最优秀的贤人来从事管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管理。 此可谓启用一贤人,则众贤
聚;误用一愚人,则群愚至。
中国古代哲学家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也。”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
最进步的因素。 所以管理活动是从人出发,再回归到人的。 “人为为人”揭示了管理主体与管理客
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管理者完善自我、进业修德,才能更好地为他人工作、为他人服务。 如果
“人为”未做好,则“为人”也难以实现;“人为”是“为人”的前提,“为人”是“人为”的结果;管理主体的
“人为”直接影响到管理客体的“人为”,而管理客体的“人为”,又会反过来影响管理主体的“人为”;
“人为为人”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管理主体
与管理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使管理系统处于最佳运作状态,从而大大提高管理的绩效。
“人为为人”之所以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管理学命题,其原因有三: 一是它顺应了人的行为规
律,比如: 学习规律、竞争规律、强化规律等。 二是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比如: 西方哲学向东
方哲学的回归,西方科学管理向人本管理的回归等,注重感情等心理层面的因素比单方面注重物质
刺激要有效得多。 三是它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关心他人,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这对于管理者本
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有利于整个组织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那么,管理主体怎样才能真正做好“为人”呢? 那就首先需要了解他人。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
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为人”的具体范畴。 比
如,为了满足被管理者的“生理”需要,管理者应该关心被管理者是否已经成家;为了满足被管理者
的“安全”需要,应该避免轻易解雇员工;为了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交”需要,应该经常举办一些文体
活动,并且经常与员工谈话沟通;为了满足被管理者的“尊重”的需要,应该时时刻刻尊重员工的人
格,不要随便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为了满足被管理者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给予员工均等的被
提拔的机会。 而所有的这一切,完全取决于管理者的“人为”。 被管理者的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更
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精神,从而以最优异的绩效回报管理者。
管理者的“为人”做好了,就会对管理客体产生表率、示范作用,管理客体也会自觉地做好“为
人”,于是整个组织成员的素质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体人格与管理系统的整
体形象。 “人为为人”无疑会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心理上、感情上的距离,于是管理者的目标更易
于实现。
“人为为人”也是对“人为损人”“人为害人”这些反面命题的彻底否定。 人的行为不能损人利
己、不能害人益己,而只能为人助己。 可见,“人为为人”既是一个重要的管理学命题,也是一个重要
的伦理学命题,因此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所以说“人为为人”这一命题魅力无穷,是东方管理学的要
旨所在。
4.无为而治
《道德经》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天下将自定。”意思是说,道总是顺其自
然、无所作为的,但又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 诸侯、帝王如果能遵循它,……天下也就会自然安
定。 这里阐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管理思想,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不要有所作为,而又能将什
么事都做好,用这样的方法管理社会,社会也将自然安定。 这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基础是把握自然规律,对管理而言就是“人为为人”的管理规律,一个组织如果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