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374

336    苏东水文集
                                                     2003
                诚信之道与诚信社会(                                    ) ①


















                                               一、诚信的社会失常现象



                    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影响着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不诚信的企业、经济体系绝难在全球市场

                上立足;缺乏关怀、失去信念的生活决不会“小康”。 看不到当前道德建设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丧失警惕,对于民族复兴大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的失信情况,人际交往中的
                相互不信任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 之所以有如此现象,我们认为,原因主要
                有以下三方面:
                    (1 ) 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常常表现为对诚信意识的背离。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诱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
                个基本前提就是假设绝大多数人都会在社会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当人们长期受

                限制的求利心理渐渐被“正名”而得到认可,并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后,一些人便置良心与道
                德于不顾,堂而皇之地采用各种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经济生活中的欺骗现象、不诚
                信现象便渐渐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蔓延,这是导致人们对诚信意识背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 封建专制长期压抑对诚信意识的扭曲。 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没有真实也就没有了诚
                信。 然而,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民众的命运随时会因为统治者一时的喜怒哀乐而改

                变。 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险恶的生存环境,不仅人们的欲望不能真实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也受到种
                种限制。 说谎献媚往往可以给人带来好处,真诚信实却常常吃亏遭殃。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
                抛一片心”,“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意识扭曲着人们的诚信意识,是社会诚信意
                识缺失的内在原因。
                    (3 ) 道德教育的简单化。 道德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并掌握基本
                的为人之道。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对德育非常重视,但往往简单化,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以
                书本和条条来代替亲身实践和感受,结果往往容易忽视个人道德的完善。

                    凡此种种,信用和道德的沦丧将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
                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一个信用缺失,道德沦丧的
                国度,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






                   ①  本文刊载于《当代财经》2003年第1期,与苏江明、苏宗伟合作。
   369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378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