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389
东方管理的核心命题( 2005) 351
人”的文化基础与保证条件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这是在古今中外学者研究基础上融合发展形
成的新学说。
以人为本: 即一切以人为核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普遍发展。
以德为先: 即强调道德伦理的作用,管理者先“修己”做出道德示范,在无形中影响被管理者的
行为,从而达到“安人”,并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人为为人: 管理者必须首先重视自己的行为和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
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发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地处于
激发状态下工作,使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人类社会更好的服务。
(
一)以人为本是东方管理思想的立足点
“以人为本”是当今媒体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这说明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在新的世纪中作
为知识载体的人的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人仅仅是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
创造性,给人们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却只是理解了“以人为本”的浅表内涵。 事实上,“以人为
本”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将人视为管理的首要因素,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着如何调动人的积极
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这是它的浅表内涵;二是通过给人们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不断地
运用挑战来锻炼人的智力、体力乃至意志品质,并在此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摆脱自然束缚
的自由发展,提高人的生命存在质量。 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深层内涵。
“以人为本”一词最初出自《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
危。”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建立霸业的一种重要手段。 管子提出的“以人为本”的人本观,还
不同于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观,更不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后
来,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这两种思想进一步合流,形成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吴兢:
《贞观政要·务农》),以及“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范晔: 《后汉书·张奋传》)、“国以民为本,社
稷亦为民而立”(朱熹: 《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
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创新点也逐步转移到把人视作是企业的资源,是一种资本而非成本。
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体现在人身上,是人的能力素质的总和;人力资本的
投资收益率要远远高于物资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人力资本论与传统的东方管理思想尽管有着不同
的出发点,在某些方面却是不谋而合的。
要理解什么是以人为本? 为什么要以人为本?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人”首先是处在管理系统之中的人,即东方传统文化所谓“民”。 中国传统文献中对“民”的重
要性的论述极其丰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
之立君,以为民也”“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民者国之本也”等等。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以人
为核心的。 孔子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仁”,按《礼记·中庸》的记述,孔子回答什么是“仁”的问题时,
直截了当地归结为“仁者,人也”。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所谓“爱人”无非是人际关系协
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 同样,《管子》的“人本论”与其他先秦诸子的“民本”思想也有着许多相似之
处,主要表现在对管理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认可。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政之所兴,在顺
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总之,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人,人是管理的对象和基石。
由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崛起,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国民生产总值迅速攀升至
世界的第二位,震惊了整个世界。 许多美国经济学家在对美国和日本的经济进行比较时,指出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