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90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390

352    苏东水文集


                的管理方法落后于日本。 相对而言,美国管理者更重视“硬件”因素,而日本管理者更重视“软件”因
                素,即更重视人员的管理,把人而不是物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正如日本索尼公司的总裁盛田昭
                夫在他的《日本造》一书中写道:“日本公司的成功之道并无任何秘诀和不要与外人言传的公式。 不
                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改革,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
                    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几十年间,实施计划经济模式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在一定程度上
                破坏了中国一脉相承的管理文化。 尤其是过分强调集体主义,抹杀了个人的独立价值,“人乃天”
                “事人如天”“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被有意无意地遗弃。 20世纪80年代时,曾经有不少学者反思这

                个问题,但他们倚重的理论主要是西欧文艺复兴以来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西方的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本身很有进步意义,但后来在资本主义经济不断膨胀的过程中逐渐蜕变成
                了“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西方国家的社会危机以及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都可以说明这
                一点。 所以,不加区别地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其他学说,并没有使得中国真正走上“以人
                为本”的发展道路。 相反,改革开放的前十几年,我们的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倒是在许多方面重复
                西方国家的错误。 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但首先要取精华、去糟粕,然后还

                要考察哪些精华是不是适合中国的国情,怎样调整才能适合中国的国情。 因此我坚持认为,从中国
                传统智慧中发掘资源,古为今用,培养和创建适用于现代中国乃至中国文化圈中其他国家的东方管
                理文化是一种更可取的做法。
                    讲到以人为本,还有人性假设问题。 人性,即人的本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和理性。 任
                何成熟的管理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性既有共性即相通性,又有个性即每个人所
                具有的不同的本性,这里侧重于研究人的共性。 不同管理理论人性假设的差异,导致了管理方法、
                过程和目标的不同。 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泰罗的“科学管理”之所以研究标

                准化的工作规程,要求工人严格按照设定的规程执行,就是从“性本恶”的人性假设出发。 道格拉
                斯·麦格雷戈的X Y 理论就是从人性的两面性假设来研究管理方法。 X 理论强调人性消极的一
                面,它假设人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喜欢工作,不愿意承担责任,只有通过外界强制性的、严格规范
                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工作;Y 理论则倾向于人积极的一面,它假设人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有自我
                奋斗、自我实现的意愿,有强烈的工作热情,愿意承担责任。

                    而东方管理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则历来十分重视人性的假设。 孔子的德治理论就隐含着“性
                本善”的人性假设。 孟子更是直接提出了“性本善”的人性观,目的是为他的“仁政”服务。 荀子则提
                出“人之性恶,其为善者伪也”,他认为人生来好利多欲,为了满足人固有的利欲心,人与人之间必然
                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发生冲突。 正因为如此,荀子强调要“降礼重法”“求治去乱”。
                    “内圣外王、天人合一、道德主体”构成了东方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 东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在
                于: 注重人的道德主体价值和道德修养,热衷对人的本性的探讨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 而这一特
                点铸成的东方人性观又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无论是日本,还是东亚“四小

                龙”,它们的经济腾飞与现代化进程,的确是有着某种内在的传统文化因子在起作用,东方某些传统
                的价值观、伦理观对已积淀为东亚地区各国的道德规范和心理结构起着某种作用。
                    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关注人的需求和欲望,以满足和实现人的正当、合理的需求和欲望,发展
                人的能力,提高人的满意度为管理目标。 传统的管理理论只是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管理的对象,
                然而,从今天企业的使命与生存的基础来看,企业内部的股东、外部的顾客和供应商等这些在企业
                活动圈内的相关人员,都应视作企业管理的对象,尤其是企业的顾客。 换一个角度,企业的员工也

                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的内部顾客。 一种新的利润链思想认为,企业的利润来自顾客的满意度,而顾客
   385   386   387   388   389   390   391   392   393   394   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