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88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88

552    苏东水文集


                不久,由于北方数次社会动荡,大量灾民逃往江南,为江南沿海农业经济的开发揭开了序幕。 西汉
                时期,江南经济虽然还不能与北方相伯仲,但确有相当程度的发展。 南粮北漕制度的创设即为明
                证。 江东大都市吴(今苏州)和外贸中心广州等经济中心的出现也是显著标志。 在汉武帝时代,全
                国已形成四个经济区域: ① 山西(今秦川平原); ② 山东(今黄河中下游平原); ③ 江南; ④ 龙门碣
                石(今洛阳一带)。
                    三国时期,孙权拥据江南。 吴国军队在战争中大量掳掠北方人口,加速了长江下游和珠江流域
                广大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 原经济基础雄厚的黄渤海沿岸地区受魏国控制,不断遭受战争和水灾
                的破坏,渐趋衰败。 中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倾向,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加速发展后,至唐初,已

                经初步奠定了江南经济重心的历史地位。 从此,江南地区基本改变了那种“渔猎山伐”“饭稻羹鱼”
                的落后面貌,并开始由粗放型的开发转向集约型的发展。 长江三角洲成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区。
                    唐朝经数百年的休养生息与和平局面,全国经济呈现出一片富庶的景象,南北经济都得到了恢
                复和发展,尤其是江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两个著名的经济中心。 一个是位于长江和运河交汇点的扬
                州。 它是全国经济最繁庶的地方,“雄富冠天下”,人烟浩繁,商旅辐辏,居住在这里的外商人就达数

                千之众。 另一个是广州,它继续保持着外贸中心的地位,南方的各种特产都在这里集散。 每年有千
                余艘外国商船进港,侨居的外商数以万计。 由于外贸的显著发展,唐朝还在广州、泉州、明州(今宁
                波)、扬州等沿海城市设置了外贸管理机构“市舶使”。 宋朝时期,北方经济再次遭受破坏。 南方偏
                安,新的移民浪潮带来了北方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宋室南渡后,临安(今杭
                州)发展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手工业尤为发达。 在南宋、元时,泉州则是中国最繁盛的海外贸易
                中心。
                    元明清三朝继续保持北方作为政治中心、南方作为经济中心的传统格局,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初步显现。 黄渤海沿岸地区是政治中心,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形成了许多著名的都市,江南沿海地

                区不仅是全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封建经济范围内也达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 长江三角洲的棉纺织业、丝织业、粮食市场,闽粤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经济作物的栽培
                等,在全国经济中都占据显要地位。 由于政治原因,封建政府设置了许多阻碍外贸发展的障碍,但
                民间贸易还是欣欣向荣,迫使政府不得不开放海禁。 因此,鸦片战争前夕,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
                经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全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渐东移。 但这种发展基本上还没有突破封建经
                济的范畴,仍在封建轨道上运行。

                    (2 ) 中国古代沿海经济的基本结构。 从性质上说,鸦片战争前的沿海经济还是典型的自然经
                济。 农业是最基本的国民经济部门,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封建土地占有制是整个经济关系的
                基础。 这种经济的基本结构就是男耕女织,手工业和商业则作为一种补充或延伸,在整个经济中不
                起决定作用。 基本经济单位是家庭。 最主要的生产品就是粮食和布匹。 在维持温饱的消费水平
                下,广大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例如,在直隶,“耕嫁纺织,比屋皆然”,“妇勤纺织,中夜不辍。 夏秋禾熟时,妇则从事陇亩,佐夫
                收获”。①    在江苏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以织助耕,女红有力
                焉”② 。 常熟一带的妇女也是“农时具在田首,冬月则相从夜织”③ 。 这些都是对鸦片战争前沿海地

                区自然经济面貌的最好描述。


                   ①  李文治: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01 —102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583   584   585   586   587   588   589   590   591   592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