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3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3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 1991) 557
行于广州和香港,1847年设分理处于上海。 至1894年,英法德日四国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设立银行
14家,倒闭歇业6家,其余8家地点均在上海。 这些银行的主要业务是经营国际汇兑为商品输出入
服务,吸收存款支持外国在华企业,给清政府借债索取利息,发行钞票掠夺中国人民。
官僚资本是沿海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二种成分。 这种资本主义发轫于晚清洋务派所举办的军事
工业。 洋务派以器可变而道不变为原则,以求强和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宗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创办军用工业。 至1894年,共创办军工厂和船厂24家,耗资6000余万元。 其中最著名的四家均
在沿海地区,即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的金
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1867年崇厚在天津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从70
年代起,洋务派还以官办、官督商办等形式创办采矿、冶炼、纺织、轮船、电信等民用企业,如李鸿章
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至1894年,共有22家,投资额2790余万元。
洋务派创办的这些早期军工企业和民用企业,多少还带有一定的封建性质,但其根本性质却导
向了国家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后来,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
府都先后继承并扩大了这种官僚资本形式。
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商人、地主、华侨等也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
生。 是为沿海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三种成分。 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1869年创办于上海的发
昌机器厂和1872年创办于广州的继昌隆缫丝厂。 至1894年,共创办制造业160家,投资额约460
万元,主要分布在缫丝、棉纺、火柴等行业。 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0万元,主要是煤矿。 早期的
民族资本企业规模都很小,资本量不足,根本无法与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相抗争。 其资本原始积累
主要是地主的社会活动所得、商人的高利贷资本和买办包销洋货的货币积累。
(2 ) 沿海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 甲午战争前,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三重结构的半殖民地化的资
本主义发展道路。 此后,沿海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局势的演进而沉浮
不定。 从1895年至1949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鲜明的阶段。
1895年到1913年是沿海资本主义的初步繁荣期。 甲午战争的失败举国震动,实业救国的呼声
响彻寰宇。 中国资产阶级第二次登上了政治舞台,发动了戊戌政变。 尽管失败,但迫使清政府放宽
了对民间投资的控制。 紧接着,抵制美货、抵制日货、收回矿权路权等运动,掀起了中国资本的第一
次投资高潮。 据统计,在这19年间,中国资本新开设的资本额在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549家,资
①
本额共达12029余万元,平均每年增设28.9家,新投资本633万元 。 在这些投资中,民族资本远
远超过官僚资本,逐渐成为沿海工业资本的主体。 因此,自由资本主义的迅速成长是本时期沿海资
本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
但是,发展最快的还是外国资本,这是由半殖民地经济性质所决定的。 《马关条约》的签订,掀
起了世界列强在中国争夺利权瓜分中国的新浪潮。 尤其是设厂权的获得,更刺激了外国资本的在
华投资欲望。 据统计,1895 —1913年,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资本额在十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36
家,资本额总计10315余万元。 平均每年增设10.5家,新投资793万元。 1913年,外国在华资本
额已达154095.6万元,而中国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只有14887.5万元和15498.7万元。 外
国资本约为中国资本的四倍。
1914年至1920年是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繁荣时期。 这几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要资本
① 上述引用的数字是指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状况。 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大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故大致能够反映沿海地区当时
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