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4
558 苏东水文集
主义国家都忙于应付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压迫。 中国民族资本在这个偶然出现的喘息机会
中,以更快的速度朝前发展。 在这六年中,中国资本新增厂矿379家,资本额达8580万元,平均每
年增设63家,新投资本1430万元。 发展较快的工业行业有卷烟、面粉、棉纺、火柴、电力等,年平均
增长率在10%以上,其中卷烟业因基数低,年增长率达到了36.7% 。 沿海各通商大埠已经基本资
本主义化。 有些农村地区还出现了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垦殖公司和农场。
这时期,除日本资本增长较快外,其他外国资本的增长都很有限。 官僚资本几乎陷于停滞状
态。 1920年,在华外国资本为166745.8 万元, 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为27091.8 万元和
42987.4万元。 民族资本已明显地超过官僚资本而成为本国资本的主体。 外国资本仍然占着绝对
优势。
1921 —1936年,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 沿海资本主义的发展颇为艰难曲折,但总
体上还是有了显著的进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29 —1933年发生了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中国资本不但未受波动,反而因刺激而出现繁荣局面。 1931年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
金本位制。 美国的购银法案致使中国出现通货紧缩型经济危机,沿海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1935
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改革后,通货贬值,物价回升,沿海资本主义经济再次恢复活力。 因此,从
1921 —1936年,中国工业资本增长一倍多。 并且,资本主义经济范围在地域上显著扩大,资本家和
产业工人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沿海民族资本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据权威人士估计,
1936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为643400万元,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分别为44100万元和133500
万元。
1937 —1949年是沿海资本主义走向破产的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地区相继被日本帝国
主义所占领。 集中了中国80%以上工商业和金融业的沿海经济遭受毁灭性摧残。 除少量工厂迁
徙到大后方外,大量工厂在炮火中化为灰烬。 但上海租界内的“孤岛”经济仍呈现繁荣景象,大量民
族资本避逃于此。 日本为实现其殖民经济的美梦,也曾在占领区投资建设过一些工矿企业,但为数
不多。 其他外资因战争都遭受巨大损失。 当然,最悲惨的莫过于民族资本,而国民党的官僚资本却
大发国难财,利用其所控制的金融网络,垄断了全国的财政经济命脉。 抗战胜利后,占外国资本
87%的日本资本被国民党官僚资本所接收,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这本是一个大力发展国民
经济的好时机,但国民党政府却走向反动而终至覆灭。 详细内容见表1 。
表1 中国资本主义三种资本成分的增长比较
民 族 资 本 官 僚 资 本 外 国 资 本
年 代 合计(万元)
万 元 % 万 元 % 万 元 %
1894 8952.6 722.5 8.07 2796.6 31.24 5433.5 60.69
1913 154095.6 15498.7 10.06 14887.5 9.66 123709.4 80.28
1920 236825.0 42987.4 18.15 27091.8 11.44 166745.8 70.41
1936 821000.0 133500.0 16.26 44100.0 5.37 643400.0 78.87
注:1936年的数字不包括东北在内。
(3 ) 沿海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估计。 沿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尽管很曲折,但还是一步
一步地朝前迈进,经过一百余年的漫长历程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显著提高。 但总量还是微小
的,仍然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生产形式。 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化程度最高,资本主义企业集中最
多,其发展水平显然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许多。 由于缺乏统计资料,难以作出必要的说明。 但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