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5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5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 1991) 559
列这张全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表格中仍可窥见一斑。 具体内容见表2 。
表2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
近代工业在工农业总 近代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在 近代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
年 份
产值所占比重(% ) 工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 ) 输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
1920 4.9 10.8 45.6
1936 10.8 20.5 51.0
1949 17.00 23.1 ?
从企业规模、生产技术、资本有机构成、组织管理等方面看,沿海资本主义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
的。 1933年的调查表明,上海雇佣职工在30人以上的民族资本企业,平均每家的资本登记额只有
13.7万元,使用马力151匹,每个工人平均只使用0.55匹。 资本最大的棉纺工业,每个工人平均使
用的马力也只有10.2匹。 大量的小型企业都是在受市场刺激后才建立起来的,因此,资本十分薄
弱,生产分散且规模极小,技术水平低下。 1953年上海43家私营轧钢厂中,只有2名工程师。 在管
理方面往往带有严重的封建性和家族性,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管理制度。
四、近代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
近代沿海地区的经济格局完全是半殖民地化的经济格局: 主要表现在,外国资本在经济中占
据绝对垄断地位,产业过分集中在几个沿海通商口岸,工业部门构成以轻工业为主,金融业畸形发
展,商业尤为发达等。
(1 ) 外国资本在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完全居于垄断地位是其特征之一。 先看进出口贸易。 帝国
主义在旧中国始终没有脱离以商业性掠夺为主的投资形态,进出口业务与商品倾销相关的运输、银
行、保险等投资,1914年占在华资本总额的41% ,1930年占50% ,1936年仍占50%左右。 因此,外
国资本几乎控制了沿海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的命脉。 并且,进出口贸易的构成也表现出典型的半
殖民地经济的特点,即在进口商品中,以消费资料为主,生产资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在出口商品
中,以农产原料为主,机器产品则仅占极小部分。 这样,广大沿海地区就成了帝国主义倾销工业产
品和掠夺原料的半殖民地。
再看资本输出。 帝国主义的资本投资与沿海地区的本国投资相比,始终占着绝对优势,因而控
制着整个沿海地区的经济命脉。 第一,完全垄断了重工业。 在半殖民地化的沿海地区,重工业本来
就微乎其微,但几乎完全被外国资本所控制。 东北的钢铁工业向来被日本所控制。 1931 —1936
年,上海电力工业的90%左右被美国资本所控制。 这就不能不使民族资本工业受其钳制。 第二,
基本上垄断控制了轻工业。 沿海地区的主要工业部门是轻工业,如棉纺织、缫丝、火柴等,其中棉纺
织业最为重要。 从厂数和纱锭数看,华资企业略多于外资企业。 但外资企业资金雄厚,设备先进,规
模庞大,效率远比华资企业高。 因此,在竞争中,华资企业不得不受外资企业的垄断控制。 第三,基本
独占了交通运输业。 在轮船航运业中,进出通商口岸的轮船吨位数,外国远比中国高。 在铁路运输业
中,沿海地区的京奉、津浦、沪宁、广九等路权全被外国资本所控制,从而垄断了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
业。 此外,外国资本通过控制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和货币,在沿海经济中兴风作浪,为所欲为。
再看外国资本的特点,也反映了对沿海经济的垄断和控制。 第一,直接投资所占的比重特别
高。 1914年的直接投资占66.3% ,1930年上升为72.9% ,1936年再升为90.4% 。 第二,外国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