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6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6
560 苏东水文集
的地域集中性强。 外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天津等少数沿海口岸城市,从而造成地区经济的不
平衡和城乡关系的对立。 第三,外国资本集中于少数垄断集团。 这些大的集团公司的资产和职工
人数往往超过该行业的一半,从而形成垄断和控制。
(2 ) 产业过分集中在几个通商口岸,是沿海地区基本经济格局的特征之二。 这一特征根源在
于中国近代产业的发展没有独立自主的政治权力作保障,而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经济,因而不可能形
成独立平衡发展的产业格局。 民族工业所需技术、资金、原料,无不大量地依赖外国资本;加之沿海
城市与国内外的交通都很便利,人口密集,政治重心也在这一地区,因而,产业的80%以上都集中
到了东北和关内沿海六省地区。 而沿海地区的产业又集中在上海、天津和广州三大城市,尤其是上
海,将近占全国产业的半数。 参见表3 。
表3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地区集中
项 目
年 份 上海 天津 广州 占全国的比重(% )
1933年全国性调查:
31.30 4.42 4.09 39.81
占工人总数
39.62 5.02 6.67 51.31
占资本额
50.01 5.12 6.97 62.10
占生产总值
1933年12个城市调查:
36.01 12.65 11.41 60.07
占工厂总数
53.27 7.53 6.96 67.76
占工人总数
1947年12个城市调查:
59.99 9.39 3.67 73.05
占工厂总数
60.80 9.54 4.15 74.49
占工人总数
吴承明: 《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3页。
抗日战争前,沿海三大城市(主要是上海)的工人数占全国的40%左右,资本额占50%左右,产
值则高达60%多。 抗战胜利后,这一比重还有明显上升。 新中国建立初期,这种极不平衡的地区
经济格局依然保持。
产业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还可以通过主要工业部门反映出来。 1921年,全国纱锭的41%
集中在上海,11%集中在天津。 1936年,全国纱锭的54%集中上海、天津、无锡、青岛四地,其中上
海占40% 。 而这些地区都不是原棉产区。 上海附近不产小麦,上海市民不以面食为主,但中国的
面粉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其生产能力超过了当地需求量的四至五倍。 其他工业也莫不如此。
产业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原料产地和工业基地的严重脱节。 这就势必加重中国产品的成本和
采用外国原料,加深中国工业的半殖民地化。 尽管中国民族资本家为此作出过种种努力,把工厂开
设到靠近原料产地的中小城市,但由于中国政局不稳、军阀混战和封建割据,最后还是不得不托庇
于外国租界而集中于沿海大城市。
(3 ) 工业部门结构的不合理是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基本特征之三。 沿海地区没有重工业基
础,基本上都是轻工业。 为数不多的重工业几乎都由帝国主义所控制。 1927年以前,除上海有几
家小型的机器修配厂外,民族工业完全没有机器工业,所需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进口。 抗战前,中国
每年所需用的机器中,76%依赖进口,车辆船舶83%依赖进口,钢铁95%依赖进口。 从中国产业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