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9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9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993)  563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993     ) ①



















                    中国沿海经济是一种大范围的区域经济,既有别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也有别于企业、部门
                经济及个体经济。 区域性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需要有一整套理论作为实践的指导。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区域经济思想为指导,也要有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区
                域经济理论,因此对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作总体构思前,结合我国40年区域发展正反两个方面
                经验,探讨沿海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区域经济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批判,在他们浩瀚的著述中,也包含着大
                量的有关区域经济问题的论述。 这些论述,无疑对社会主义国家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一)马克思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构成


                    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域经济思想分散于他们的大量著作当中,归纳起来,其构成主要有:
                    (1 ) 马克思的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研究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社会劳动地域分工影响,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农业地区的侵入和瓦解作用;工业在地域空间的
                集聚和扩散;交通和流通条件改善使大工业中心的市场地域空间半径扩大;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
                空间距离,由于运输和流通时间缩短而相对接近。 从而揭示了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意义和作用,并
                设想在社会主义统一计划下,工业按照最适合于它自己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的原

                则分布于全国。
                    (2 ) 马克思的相互依赖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并分析了资产阶级
                开拓的世界市场,把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联结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性经济体系。 任何一
                个国家、民族,都不可能处于孤立的状态。 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后,尽管它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经
                济制度是完全对立的,但不能因此就割断两大经济体系之间的经济联系。 马克思的相互依赖理论

                同样适用于一国范围内的区域间的联合与协作。
                    (3 )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必须保持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间平
                衡的再生产理论,经过长期实践,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指导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已被深化为资


                   ①  本文是作者主持国家教委全国重点学科博士点课题《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收入1993年7月复旦大
                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主编的《中国沿海经济研究》一书。
   594   595   596   597   598   599   600   601   602   603   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