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3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03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993) 567
生产布局理论也随之传入我国的区域经济领域。
(
二)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平衡布局原则和区域自成体系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践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 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我国,沿海与内地的关系问题,实质是先进地区与落后地
区的关系问题,是生产力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是地区经济的比例问题。 由于地区之间经济
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协调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综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应注意: ① 必须重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② 要重视和
发挥先进地区前沿阵地的作用。 ③ 不断提高开发落后地区的经济效益。 以上三点是密切相关的,
不能忽视任何一点。
旧中国是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少
数城市,内地人口占全国60% ,土地占80% ,少数民族聚居,资源丰富,而经济落后。 新中国成立
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内地的开发,内地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的不合
理状况。 按现行行政区划和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1949年全国各省市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只
有上海市和江苏省,而且全在沿海地区。 现在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就有18个省市(不包括台
湾省),其中分布在内地的占44.4% 。 按城市分,工业产值超过30亿元的有26个,其中位于内地的
占38.5% 。 可见,沿海与内地的差距是缩小了。
在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中,主要问题是急于实现全国平衡布局,偏重于内地建设,铺新摊子,
工业向内地推进的步子跨得过大,内地的工业建设的规模超过了当地的客观条件,其中又主要是主
体工程的建设,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和辅助工程建设没有跟上,从而影响了内地的投资效果。 同时,
相对忽视了发挥沿海工业的作用,致使沿海工业老厂、老设备未能进行及时的技术改造和更新,影
响了沿海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内地投资累计等于沿海一倍半,内地新增的工
业产值只有沿海三分之二: 西南、西北工业占用资金等于上海市的三倍,提供的利润和税金却不到
上海的二分之一。
(2 ) 企业布置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企业布置的集中与分散,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比例有着
直接的联系。 企业布置的畸形集中,必然造成和加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但两者所要解决
的生产布局问题又有所区别。 前者主要是解决在各地区间按什么样的比例进行分配的问题,后者
主要是解决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规模经济问题,解决工业区域、城市规模问题。 企业布置的集中与
分散的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包括: 社会生产单位的大小、全国的生产建设规模、企业
的特点以及地区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容量等。 就生产方式的作用而言,企业的畸形集中,城市的庞大
化,过密与过疏并存是资本主义企业布置的主导方面。 社会主义国家在布置工业企业时,只能走适
当分散和适当集中相结合的道路。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业企业的布置较好地处理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既注意适当分
散,又有相对集中。 以“156 ”项为中心的674项重点建设项目,主要布置在沿海地区的辽、冀和内地
的川、陕、晋、豫、鄂、吉、黑、内蒙古,在这些省区内又相对集中在若干工业区。 因而取得了比较好的
效果,既加强了沿海老工业基地,又开辟了一批新基地,总的发展速度也较快。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建设三线地区时提出了“山、散、洞”方针,片面强调分散。 当时从战备需
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不同,将全国各地区分为一、二、三线。 三线地区是全国的战略大后方。 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