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6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06
570 苏东水文集
地区进行反推移;梯度推移论,必然阻碍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永远赶不上先进地区,这
同社会主义经济布局的基本要求是矛盾的,也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落后地区带来的超越
发展机会不相适应。
再次,梯度理论之不成熟,还在于设想技术转移能按梯度方向进行并借以缩小地区之间的差
异。 这种想法过于简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缺乏足够证据。 对技术发展史的研究表明,随着历史
的进展,技术转移扩散的总趋势呈现出一种加速运动状态。 然而,这种加速的技术转移绝大部分是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 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转移将会加速,但这并不能充分
保证技术转移的绝大部分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按梯度方向进行。 即使技术转移全部按梯度
方向进行,地区之间的差距也并非一定就会缩小。 因为,地区差异的变动受着扩散效应和极化效应
两种力量的作用,如果技术梯度转移产生的扩散效应在力量上弱于极化效应,地区间的差距将不是
缩小而是扩大。
最后,在如何处理国内区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上,梯度推移理论没有能够自圆其说。 国际
经验表明,制造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与国际分工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般来讲,在国际分工中,资本丰
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和成长期,而劳动力丰富、资本
和技术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则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期和衰退期。 我国是具有劳动
力无限供给的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主要是劳动
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品。 然而,梯度推移战略一方面要求经济技术水平高的东部地区适应对外开放
的要求,面向国际市场,把传统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让渡给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又要求东部地
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 这就陷入了两难境地: 如果要求东部主要面向国
际市场,就必须重点发展我国目前阶段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因而不可能把传统
产业的生产能力转移给中、西部,不可能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反过来,如果要求东部地
区把传统产业转移给中、西部,重点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那就不可能重点面向国际市场。 这
是目前中、西部的一些省、区感到缺乏发展机会的重要原因。
2.空间形式与区域开发战略
从空间形式的角度提出的区域开发战略理论,主要有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区域开发阶
段论和优区位开发理论。
(1 ) 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的概念和理论是法国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1955年提
出来的,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借鉴阶段,在理论上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在经济
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
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
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的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 “增长极”的形成有两
种途径: 一是由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与发达地区聚集发展而自动产
生“增长极”。 另一种是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增长极”。 这些政策主张对发展
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吸引力,不少国家依据这一理论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安排投资布局和
工业分布、建立经济区域等。
增长极理论作为开发落后地区规划的政策工具,在欧洲工业发达国家曾取得了较大成功。 我
国的一些学者对这一理论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提出了疑问,主要是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落后地区环境条件的悬殊差异,使得这一模式的作用发挥在发展中国家受到限制,甚至可能导
致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