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1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01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1993) 565
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自然物质基础。 没有直接的劳动对象,就失去了劳动
地域分工的物质源泉。 早期的劳动地域分工可以说完全是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地域差异的基础
上形成的。 现在,虽然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有所变化,但是就全世界范围看,
大宗物资的地域分工仍然是以工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的地域差异为前提的。 自然条件与自
然资源直接影响劳动地域分工的类型及部门分工的形式和特点。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地域分工的主体。 人口的增长、人口构成以及人口移动等对劳动地
域分工有着重要影响。 工业化以来,人口与劳动力的质量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愈来愈大,到了未
来的智能社会,它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甚至将是决定性的。
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与发展劳动地域分工的保障。 劳
动地域分工的发展与位置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是相辅相成的。 有利的位置、交通信息条件成为工业
聚集、知识信息以及资金集聚的重要因素,为发展加工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内
容形式和特点有着重要影响。 从这个意义讲,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经济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的范围很广,如已有的社会经济基础、管理体制、法律、政策、关税、国际环境
等。 显然,这些因素对劳动地域分工(包括国际分工)均有着重要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条件因素对劳动地域分工的影响,不是单因素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因素综合地共同起作
用。 但是,第一,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能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真正形成区域的比较优势,取
得比较利益,以及能不能在一国范围内通过各地区禀赋不同的生产要素的流动、组合,发挥组合效
应,以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取得全面的社会劳动节约,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 第
二,各地区生产要素禀赋是可变的,即使是自然条件方面的禀赋,其作用也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
而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具有比较优势、比较利益的产业,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我们可以导出动态的比较优势原理。 也就是在国际交往和
国内区际交往中,不仅要分析本国(地区)的静态比较优势,而且要分析动态的比较优势。 从动态上
看,地区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的产业优势会有所变化,从而地区经济结构也会随着发生变化。
在同一地区,有些产业尽管当时在地区经济中不占显著地位,但由于它符合经济和科技进步的趋
势,或有较大的衍生带动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即成长为地区经济未来的主导产业。 而当前地区经
济中的某些主导产业,尽管在地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岁月的流逝,或由于技术(产品)的老
化和市场的萎缩,或由于所依托的资源枯竭,会逐步沦为衰退产业。 因此,在制定地区发展规划中,
要动态地从比较优势转移的分析中来运用比较优势原理,确定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在国际分工或
国内地域分工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长期以来,在我国,产品经济论、自然经济论占统治地位,而商品经济、地域分工的观念极其淡薄,
对现代区域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缺乏认识。 在经济管理体制、计划体制上,习惯于按行政区划、用行
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编制计划,使得各地区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改革、开放,就是要冲破产品
经济论、自然经济论的陈旧观念,冲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按照商品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客
观要求来组织区域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 因此,加深对马克思的相互依赖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
论以及社会再生产理论的认识、研究,变革不适应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区域经济思想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极不平衡。 因此,无论是改革开放以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