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7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7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 1991) 561
本的使用情况来看,抗战前,制造工业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仅占20% ,用于生活资料生产的占
80% 。 抗日期间,由于军事工业的需要,重工业有所发展,但工业结构仍无根本变化。 1948年,制
造工业资本用于生产资料生产的约占22% ,以官僚资本为主;用于生活资料生产的约占78% 。 这
样的工业部门结构必然使中国工业失去独立性,不能形成健全的工业发展体系。
就中国轻工业本身而言,其结构也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主要集中在纺织和食品两大行业。
据调查估计,1933年在雇佣职工30人以上的企业中,纺织工业占全部职工人数的51% ,占全部生
产总值的41.4% ,食品工业占全部职工人数的6.7% ,占全部生产总值的24.6% 。
(4 ) 金融业的畸形发展是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特征之四。 近代金融业是外国侵略者为配合商
品输出而首先引入中国的。 1894年前,外资银行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 随着清政府的财政日益拮
据和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自己的新式银行也应运而生。 1897年总行设于上海的“中国通
商银行”正式开业。 至清末,全国共设立了官办、商业银行17家,地点几乎都在沿海地区,上海成为
全国金融中心。 从1912 —1927年,全国又设立了186家银行,资本总额也由1912年的3625万元
增加到1925年的15800万元,远远超过了官僚资本中的工业资本。 并且,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银
行业为中心的三大财阀集团系统。 华北财团由政府系、北四行系、直鲁系诸银行构成,江浙财团由
南四行系、宁波系、安徽系诸银行构成,华南财团由港粤系、福建系诸银行构成,分别以京津、上海和
港穗为中心。 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财阀最具实力。 1927年后,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恶性
膨胀,建立了以四行(中央、中国、交通、农民)二局(中央信托、邮政储金汇业)为基础的官僚金融垄
①
断体系,其中心建立在上海和南京 。
但是,沿海地区金融业的畸形发展,主要不是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是从事投
机活动。 例如,一向以援助民族工业自居的中国银行,1930年总放款中对工业的放款仅占6.5% 。
因此,它与正常的工商业发展水平完全相脱节,银行繁荣之时往往是工商业萧条乃至破产的时期。
(5 ) 商业发达也是近代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特征之五。 帝国主义的商业资本主要集中在沿海
通商口岸固不必说,就是民族商业资本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近代发展起来的民族商业资本主
要是买办性质的商业资本,经营对象主要是进出口物资和工业原料,如国际贸易、华洋百货、西药、
呢绒、五金等行业。 因此,这些商业资本一般较为集中,以批发业务为主,且多汇集于沿海通商口
岸。 上海是以外国洋行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聚集在这里的民族资本的批发商
有21个行业,仅出口行业就组织了9个行业公会,拥有1400多商户。 沿海地区的这种商业优势一
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0年,上海、天津、广州三大沿海城市的私营商业,约占全国私营商
业国内市场销货总额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私营商业批发总额的36%左右。 至1954年,尽管上海、天
津、广州等地的私营商业的资本额已比1949年前减少了30%左右,但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广东六个沿海省和上海、天津两个沿海直辖市的私营商业,仍占全国私营商业总户数的48% ,从业
人员总数的49.9% ,销售总额的54.9% ,批发总额的61.5% ,资本总额的56.1% ,雇佣劳动总人数
的62.9% ,收益总额的63.7% 。
(6 ) 近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纵观上述内容可知,近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
一部中国近代史,一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制度羁绊下艰难成长而终归失败
的历史。 当近代沿海地区在帝国主义炮火和铁蹄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时,这里面不知包含了
多少屈辱与不幸。 重温这段经济历史,不能不使我们痛心疾首。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我们时刻不能
① 张郁兰: 《中国银行业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1 、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