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2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02
566 苏东水文集
是改革开放以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受到关注的重要领域。 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
以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手段不同而已。
(
一)改革开放前的区域经济思想及其渊源
1978年以前,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财政统收统支、物资统一分配,
产品统购统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安排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相对独立性。 因此,这一时期我国的区
域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宏观的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理论与实践中。
那时候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在思想方法上的特征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即否定生产布局中的
生产力因素的作用,强调生产关系因素的决定性作用。 根据这种思想,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分布,不
同生产方式下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其派生的主要经济规律制约着生产分布规律,不同生产方式的生
产分布规律是根本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必然导致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区域生产的片面专业化。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不断满足全社会和全体劳
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平衡、综
合发展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布局的基本原则就是平衡地配置区际生产力,综合地发展各地
区经济。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国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 ……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
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状况。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
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① “地方应该想办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首
先是协作区,然后是许多省,只要有条件,都应建立比较独立的但是情况不同的工业体系。”② 这样,
平衡布局原则和建立相对完整的各区经济体系,构成了这一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结构的支柱。
生产关系决定论渗透到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是受苏联的生产配置理论的影响。 苏联
的生产配置理论力图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依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
济规律,探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布局规律,揭示不同生产方式下生产分布的不同性质,进
而指示社会主义生产分布的优越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分布的局限性。 从而,为认识世界各国各地区
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分布的特点,为社会主义生产配置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是,苏联的生产配置理论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受形而上学的束缚很严重。 主要表现在: 把生
产方式决定生产分布片面理解为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分布;忽视或者否认生产力的
发展对生产分布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只强调生产分布的特有规律,忽视或者否认生产分布共有的
规律,甚至混淆两种规律,把共有规律误认为是特有规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地、正确地揭示生产
分布的客观过程,也必然造成思想理论上的混乱。
这种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不符合客观实际。
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对生产分布研究中,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深入研究生产分布发
展变化的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丰富新理论,而是用生产分布的“平衡”“不平衡”“合理”“不合理”的
公式,去套生产分布的新情况,新问题。 事实上,生产分布是一个很复杂的物质过程,它既包括生产
力,也包括生产关系,而且与自然、技术联系密切。 因而,不可能用以研究生产关系为对象的政治经
济学的一两个原理来解释生产分布的全过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沿袭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因而,苏联的
①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69页。
② 转引自: 《毛主席在天津》,载1958年3月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