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4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604

568    苏东水文集


                建设虽然加速了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面貌。 但由于片
                面强调高度分散,在企业布置上,大搞遍地开花,星罗棋布,新铺的大中小摊子数以万计,结果是大
                批工程项目由于建设条件不具备,不得不中途下马,许多已花了大量投资的半拉子工程完全报废,
                设备器材大量被破坏和丢失;勉强搞起来的,也大量亏损,靠财政补贴维持生产,最后还不得不关停
                并转,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
                    (3 ) 地区专门化与地区工业多样化发展的结合问题。 地区专门化是生产集中在空间上的特殊
                表现形式,或者说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也就是地域分工的主要形式。 列宁曾把地域分工定义
                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①                                       换言之,地域分工

                是在广阔的区域内,按商品分工实现生产的专门化。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地区专门化达到了很大的
                规模和很高的水平,但地区的综合发展却往往被忽视,表现为地区经济的单一化和片面化。 一个区
                域的经济增长,如果只依赖于少数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行业,那就会不可避免地引起该地区经济的不
                稳定。 社会主义要消除资本主义地域分工的片面性和不合理状况。 但作为一个客观的经济过程,
                社会主义仍然需要发展地域分工和地区专门化。 社会主义国家在建立地区专门化时,能够把地区

                专门化与地区综合发展结合起来,把发展地区专门化同建立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方面,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倾向,片面地把地区专
                门化与地区综合发展对立起来,违背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不讲条件,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
                求人,急于建立各地区独立的经济体系。 1958年提出了建立大经济协作区的独立经济体系和省的
                独立经济体系。 第三个五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的工业省,实质是建设省的独立工业
                体系。 当时要求“钢铁、燃料和一般机械工业品大区全部或大部自给”,“一般日用轻工业产品省、区
                自给”。 还要求建立包括小钢铁、小煤炭、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的“五小”工业体系。 建设“五小”

                工业体系时,特别是小钢铁、小化肥的建设违反了规模经济要求,曾经造成连年巨额亏损。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区域经济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我国的区域经济研

                究发展势头较大,理论界对我国区域经济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但总的说来,我国区域经济
                学方面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还未形成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一)区域经济发展观念的变革
                    (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双重转轨。 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在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方法指引下,对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否定了生产关系决定论,
                批判了以牺牲效率目标为代价的绝对平衡观,并重新探讨了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原则体系,把效率原

                则或效率目标放在优先地位,从而确立了生产力因素在生产布局中的主导地位。
                    在否定生产关系决定论,确立生产力主导地位的基础上,人们根据效益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
                要求和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开始致力于重构政府进行生产布局的新规则。 这个时期,许多理论工作
                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论和主张,但其主要特征有两点: 一是强调自觉地运用区域
                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在生产布局中贯彻和执行不平衡原则。 人们认识到平衡只是相对


                   ①  列宁: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89页。
   599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