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1 - 苏东水文集电子版
P. 591
中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历史( 1991) 555
外国机器产品推销使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陷于破产;尤其棉纺织业的大量输入,迫使中国城乡的家庭
手工棉纺织业解体。 二是外国侵略者掠夺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使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有所发展。
因沿海地区首当其冲,故解体也最快。 内地和偏远地区则解体较慢或仍保持原样。
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洋纱代替土纱,使纺和织相分离。 手工纺
纱业首先被解体的原因在于机器纺纱的效率远比手工纺纱的效率高,因此洋纱价格十分低廉,轻而
易举就可击败土纱的竞争。 从1872 —1890年,进口洋纱增加了2604% 。 沿海地区的手工纺纱几
乎完全歇业,手工纺织业者被迫改用洋纱,织成土布后再与洋布比试高低。 第二阶段为洋布代替土
布,使织与耕相分离。 中国土布原来质地较厚,耐磨耐穿,价格亦廉。 但外国侵略者凭借关税特权
和机器生产的高效率,不断降低洋布的生产运销成本,压低价格,实行倾销政策,完全占领市场,最
终也把中国土布逼上了绝途。 从19世纪70年代起,沿海地区贫苦的中国人开始购买便宜但并不
耐穿的洋布,上层社会的中国,人也逐渐改变了对土布的偏爱而转用洋布。 至90年代,沿海各通商
大埠,“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① 。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解体,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结构
中最坚固的结合已被打破。
农产品的商品化则使之雪上加霜。 广大沿海农民为谋生计,不得不接受国际市场的支配来安
排农业生产品种,从而沦落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商品化发展较快的农产品有蚕桑、棉花、
烟叶、罂粟、粮食等。 北方的直隶和山东遍地植桑。 苏北广大沿海地区“一望皆种棉花,并无杂
树”② 。 苏南江阴“素业织土布。 自洋布盛行,其利已薄。 光绪中,西人始至内地市茧,……乡人获
利,育蚕者骤增。 不数年,境内每年售茧所获逾百万金,且递增不已”③ 。 广东和福建沿海地区则广
泛种植甘蔗和茶叶,自产米不足自给,不得不从东南亚诸国进口大米。
3. 甲午战争后沿海地区自然经济结构的加速解体和农村经济的崩溃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沿海地区攥取了更多的特权,诸如开矿权、筑路权、设厂权等,资本主
义列强纷纷在此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沿海地区进入全面开放时期,进一步沦落为外国侵略者的
农产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场所。 其经济发展已演变为典型的半殖民地经济。 商品输出继续增
长。 1895 —1926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值由3亿两白银猛增到21亿两白银,其中进口商品增加
8倍,出口商品增加6倍。 进口商品的70% —90%是消费资料。 出口商品的大宗仍然是棉花、茶、
丝、花生等,但种类明显增多,如桐油、蛋黄、皮革、木材等。
这段时期,帝国主义在沿海地区的资本输出成为一种重要的侵略方式。 它在更大程度更深层
次上摧垮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结构。 一方面,帝国主义投资修建铁路,降低了商品运输成本,把
洋货的销售扩大到穷乡僻壤;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量投资建立工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
力和原料,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从而更沉重地打击了沿海手工业。 日本帝国主义尤为狂妄,公然宣
扬“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殖民思想,其资本输出极力扶植东北的矿冶业和华北的植棉业,企图完
全把中国变成它的原料产地。
经过这一场浩劫,沿海农村手工业几近覆灭。 麻纺织、丝织、缫丝、榨油、土烟加工等行业都加
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手工纺织业已奄奄一息。 上海、宁波、广州等地区,“纺织之户,十停八九”,
“巡行百里,不闻机声”④ 。 而农产品的商品化却加速发展。 一般经济作物的商品率明显提高,商品
① 彭泽盖: 《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24页。
② 李文治: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18页。
③ 同上书,第428页。
④ 李文治: 《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选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28页。